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战争论与孙子兵法的异同点 > 第八章 有限目标的防御战(第1页)

第八章 有限目标的防御战(第1页)

我们在前面说过,防御战的最终目标,绝不可能是绝对消极的。即使是力量最弱小的防御方,也肯定会拥有能够影响敌人与威胁敌人的某种手段。

可以说,疲惫敌人就是防御战的目标。既然进攻方追求的是积极的目标,那么进攻方任何一个不成功的军事行动,就算除了兵力损耗外丝毫没有其他损失也应该是后退,而防御方所受到的损失却并非一无是处,因为防御方实现了据守的目标。

这样一来,人们似乎可以这样说,防御方的积极目标就是纯粹的据守。

如果人们能够肯定,进攻方在经过多次进攻却一无所获后一定会深感疲惫并放弃进攻,那么这种说法或许是正确的。然而,事实上,进攻方并不会这样做。这点从兵力消耗上看就可以一目了然。

从总的对比上看,防御方处于不利的地位。我们常说的进攻会受到削弱,只是从可能出现转折点的意义上来说的。在完全不会出现这种转折点的情况下,防御所受到的削弱比进攻方所遭到的削弱要大得多,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防御方是较为弱小的一方,就算双方损失相同,相对地说,防御方的损失也要比进攻方大;二是,进攻方往往会攻占防御方的部分国土与补给基地。

可见,进攻方会放弃进攻的想法是毫无根据的,如果进攻方持续不断地进攻,而防御方除了抵御外不采取任何其他行动,防御方就不能阻止对方的进攻,进攻迟早会获得成功。

因此,就算在现实生活中,因为强者力量的枯竭,或者更确切地说,因为强者的疲惫而导致了媾和,那也是战争在大多数场合具有的不彻底性所造成的。在理论上,我们不能将它当成这种防御的最终目标。

如此一来,这种防御只好从等待的概念中寻找它的目标了,而等待则包括情况的变化、处境的改善。在处境压根儿不能通过抵抗本身来改善时,就只能期待外力来改善了。

我们所说的通过外力来改善,指的是政治关系的改变。这要么是防御方结交了新盟友,要么是原来反对他的同盟开始瓦解。

在防御方军事力量弱小而无法进行任何猛烈的还击时,等待就成为目标。不过,按照防御的概念来看,这种防御并不是每次都会出现。根据我们的概念,防御是较强的作战形式,所以,在有可能以强烈程度不同的还击作为目标时,人们完全可以采取防御。

我们一定要在刚开始论述时就将这两种情况分开,因为它们会对防御产生不同的影响。在第一种情况下,防御方会尽其所能,长期占有并保持自己的国土完整。因为这样做能够为防御方争取最多的时间,而赢得时间是其实现目标的唯一途径。

在大多数情况下,防御方也能达到积极的目标,而且这些做法能够为其在媾和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只不过,防御方还不能将积极目标纳入战争计划之中。

在战略上处于被动状态时,防御方在某些地方可能获得的利益仅仅是抵挡住进攻方的进攻。而且,就算它在这些地方获得了优势,它也一定要将其转用到其他地方去。因为,处于这种被动状态下,各个地方的情况往往都是非常紧急的。如果说,它连这样做的机会都没有,那么它常常只能取得暂时喘息的机会。

在防御的目标和实质不变的情况下,如果防御方的军事力量并不太过弱小,它完全可以采取一些规模较小的进攻行动,比如入侵、牵制性进攻、进攻个别的要塞等,不过,这些进攻的主要目的并非永久的占领,而是获得了暂时的利益来弥补以后的损失。

但是,在第二种情况下,防御中含有积极的意图——防御具有较多的积极的性质,而且各种条件越是允许它进行猛烈的还击,防御所具备的积极的性质就越多。换句话说,防御方越主动采取防御,以为将来能对进攻方进行有利还击,那么防御方给敌人设置的圈套便越大胆。当然,最大胆且成功效果最大化的圈套便是命令军队向本国腹地撤退。这是与上一种防御方法差异最大的一种手段。我们以七年战争中腓特烈大帝和俄国在1812年所处的不同情况作为例子作下简要说明。

战争初期,由于腓特烈大帝已做好了战争准备,他便具备了某种优势。这种优势为他攻占萨克森创造了有利条件,而由于萨克森是其战区的一个非常自然的补充部分,所以它并未削弱腓特烈大帝的军事力量,反而增强了他的军事力量。

在1757年战局开始时,腓特烈大帝曾想继续进行战略进攻。这在俄国人与法国人到达西里西亚、萨克森和马克战区之前是可能的。但是,腓特烈大帝的这次进攻失败了,他只能在战局后期采取防御,将军队从波希米亚撤出,从敌军手中夺回自己的战区。当时,他是用同一支军队先向奥地利发起进攻再夺回自己的战区的,而这样的优势是防御为他提供的。

1758年,敌军已经缩小包围圈,而腓特烈大帝的兵力比敌人弱小,但是,他还是在摩拉维亚发动一次小规模的进攻。他想在敌军尚未准备好进攻前攻占阿里木次,不过,他并非要长期占领这个地方,也不是要将它当成继续前进的基地,而是想要将它当成对付奥地利的堡垒,并作为反击时的营地。

这样做不但能够迫使奥地利集中兵力收复该地区,甚至还能够迫使它不得不为此进行第二次战斗。不过,腓特烈的军事行动失败了,于是他便放弃再度发动进攻的想法。因为,他明显地感觉到敌我兵力对比的巨大差距。

他最后将兵力集中在萨克森和西里西亚,试图用作战线较短这个条件为受到威胁的地点突然增加兵力,如果会战不可避免,他就参加会战,如果有机会便进行小规模入侵,然后静静地等待有利时机的到来。

这是腓特烈大帝的作战计划。从整个计划上看,腓特烈大帝的目标越来越消极。因为他已经发现,与其付出高昂的代价来获取可能的胜利,倒不如力求付出较少的代价来应付局势。

对他而言,这个时候时间是最为宝贵的,保持原来占有的地方是最为重要的。他越来越重视土地,甚至冒着危险进行真正的单线式防御(亨利亲王于萨克森的配置和国王自己在西里西亚山区的配置都可说是单线式防御)。我们在他给达尔然斯侯爵的信中可以看到他盼望冬营的迫切心情,以及当他的军事力量没有受到重大损失就进入了冬营时的快乐心情。

对此,我们认为,单纯从这方面来责难腓特烈大帝,只看到他的勇气减弱,是无法作出客观判断的。

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崩策耳维茨营垒、亨利亲王在萨克森的阵地与腓特烈大帝在西里西亚山区的阵地,早已不是可以依托最后希望的手段,像拿破仑这样的伟大统帅很快便冲破这样的阵地。不过,我们也要注意,这是因为时代发生了变化,战争已经不同以往了,它是由一些不同于以前的力量进行的。当时发挥作用的阵地如今已经不再起作用了,同时,现在人们还要考虑敌人的敌人,而在当时,就连腓特烈大帝自己也认为对付敌国军队、道恩和布图尔林这些人的手段并非什么高超的手段,却也是最高的智慧了。

结果证明这种看法是对的。腓特烈大帝通过等待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并且让自己的军事力量避免与敌人激战而元气大伤的危险。

1812年战局开始时,跟腓特烈大帝在七年战争中同敌人的兵力相比,俄国人和法国人的兵力对比更加不利。但是,俄国人却在战局进展过程中极大地增强了自己的兵力。

对拿破仑而言,整个欧洲在暗中都是他的敌人,他的力量已经发挥到了极致。西班牙战事让他心慌意乱,而幅员辽阔的俄国让俄军能够向本国腹地撤退,以最大限度地削弱拿破仑的军队。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要法国的行动(亚历山大皇帝不媾和或他的臣民不叛变,法国的进攻又怎么会成功呢?)不顺利,那么俄军就有可能发动猛烈的反攻,这种攻击可能造成拿破仑的覆灭。

由此可见,就算是高超的智慧,恐怕也难以提出和俄国人无意执行的战争计划相提并论的计划来。

在当时,虽然人们并没有明确提出这样的战争计划,甚至可能认为该计划是荒谬的,不过,这不能成为我们现在将它提出来并作为正确的东西的理由。

倘若我们想从历史中吸取教训,那么一定要将已经发生过的事情当成是将来也可能发生的事情。此外,拿破仑向莫斯科进军后所发生的一切重大事件,并非全是偶然事件,这点是不言而喻的。

如果俄国人能够勉强地在国境线进行防御,那么法国力量的衰弱和对俄国有利的变化尽管依旧可能出现,但是这种变化肯定不如后来的那样强而有力,那样具有重大意义。

俄国获得的这个巨大胜利是用牺牲和冒险换来的(当然,这种牺牲和冒险对其他任何国家来说都是太大了,对于大多数国家来说是不可能做到的)。

由此可见,人们如果仅仅以单纯的等待为战争目标是无法获得巨大的积极成果的,而只有永远以决战为战争目标,才能取得累累硕果。简单地说,就算是防御战,也只有下了大赌注才有可能获得更大的好处。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