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山渐青归档 > 第26部分(第1页)

第26部分(第1页)

吏部shì郎韩朝宗这时站出来驳道:“王大人说的轻巧,陛下,此时若不答应契丹人的要求,先稳住契丹人,万一契丹人真的发兵来攻,我大宋将面临两线作战,加上国库空虚,钱粮紧缺,局势不不堪设想啊。”

这些赵祯如何不知,他转头对晏殊问道:“晏相国以为如何?”

晏殊谨慎地答道:“目前确实不宜与辽国再开战事,但辽国人要求的岁币实在太多,所以臣认为应先让富弼等使臣尽力与辽国勾通,争取把岁币减到一个我朝可以接受的幅度。国内再加强河东路,河北西路的防务,预防辽国人和谈不成悍然入侵。”

众人听了晏殊的话纷纷点头,这也是目前唯一能做的了,至于怎样加强河东路,河北西路的防务,机灵的大臣都避而不谈。

朝会开到午间,也没能拿出一个更好的对策来,赵祯一脸疲惫地回到**,看着内shì们摆上御膳,赵祯举箸胡luàn吃了两口,便再也吃不下去。一个人在内殿来回地度步,目前面临的这些问题,所有的关键都指向两个字‘钱粮’,赵祯越想心里越烦躁,辽国人欺人太甚,不但占去了燕云十六州,一有机会便来趁火打劫,赵祯虽然心xìng宽仁,但正值三十岁年富力强的时候,他着实有些咽不下这口气,只是……国内也不太平,官员们相互推卸责任,国库入不敷出,再这样下去,大宋这江山……看来是要改革一下了。

赵祯知道就是要改革那也不是十天半月能办成的事,还是先应对目前这难关吧,可这能怎么办呢?阎文应见官家眉头紧锁,急躁不安的样子,他知道赵祯在愁什么,但他一个内shì总管又帮不上什么忙,只能试探着说道:“官家,你先歇歇吧,别急坏了身子,朝臣们想不出办法来,不如招朝请郎许清来问问如何?他脑子好使,如今又管着大宋银行……”

赵祯听了脚步便停了下来,略略思量后说道:“宣许清觐见!”

'。。'

。。

第四十三章 展望海上丝绸之路

潘楼街,大宋银行总部。

许清、方有信、梁yù等股东正在听取宁平bō的报告,宁平bō字正臣,原是户部调过来的干吏,如今成了总行营业部部长,总行对外营业的事务归他管,大宋银行虽然已经宣告成立,但也只有东京总行在试营业,各地分行还在组建当中,各分行要想全部运营起来至少还需要半个月才行。东京总行目前能开展的业务也只是银钱兑换,接收存款,异地汇款这些由于分行还没组建完成,暂时不能办理。

宁平bō捧着账册说道:“总行试业两天来,共兑换银钱三千四百二十一贯,接收存款七千二百三十二贯。其中活期存款占八成以上,定期存款不足两成。”

许清听了点点头,东京城作为人口百万的城市,而且是大宋首善之区,城中富户众多,两天加起来才区区七千贯的存款,确实是少了些,不过银行毕竟是新事物,大多数人对它还有疑虑也是正常的。加上异地汇兑这一项业务还没开展,两天有七千贯也算是一个不错的开端了。

方有信说道:“许行长,您看放贷这一块是不是现在也开展起来,目前已经有许多人在询问贷款的事宜。”

许清知道这几位股东心里有些急了,目前总行只接收存款不放贷,那就等于在亏本运营,作为商人他们心里着急也是正常的,许清想了想说道:“可以,但目前还处在资本积累的过程,放贷数额不宜过大,而且一定要选好放贷的对象,争取开个好头。”

目前紧要的是把各地分号组建起来,这样才能开展异地汇兑这一块业务,异地汇兑也是现在最能吸引客户的一项业务,而且不象放贷一样cào作周期长,从东京到最远的泉州,最多也只需要半个月,所以这一项业务无疑是现在大宋银行最大的收入来源。前两天许清到总行的银库了看了一下,真切地被震撼了一把,由于还有一些分行的储备基金没来得及分派出去,银库里总计还有五十万贯左右,但就这五十万贯已经让许清感觉自己有些渺只见宽大的银库里铜钱堆积如山,大宋现在发行的铜钱一贯重五斤,五十万贯就是二百五十万斤,用马车拉的话许清一下也算不出需要多少马车才能拉完,那可是整整五亿枚、净重二百五十万斤的铜钱啊。这让许清对异地汇兑的业务更有信心了,想想从这里去泉州谈一笔一万贯的生意,就要用十来辆马车来拉钱过去,安不安全先不说,恐怕路上光马就能累死几匹。现在有了银行汇兑,绝大多数人肯定会来选择银行汇兑这项业务的。

同时也让许清对发行jiāo子的想法更急迫了,未来大宋银行对银钱的转运将会越来越频繁,发行jiāo子后汇兑的业务可能会有所缩减,但银行本身的运营成本也将大大缩减下来,这对银行并没有太大影响。

关键还是分行快点组建起来才行啊,现在他就象一个坐在桌边等菜上桌的饿汉,分行建不起来也只能饿着肚子干着急,想到这他对胡雪岩、方有信几个股东吩咐了起来,胡雪岩作茶叶生意,在西北有些根基,由他对京兆府、成都府这边的分号多关注,梁家的根基在江南,就让梁yù对杭州、扬州府的分号多些支持。张远长则负责泉州府,方有信负责太原、真定两府,人虽然不亲自出马,但要发动当地的关系,争取尽快把这几个关键的分行组建起来。

吩咐完这些后,时间已经到一中午,许清中午是没法回家了,几天来都是在总行草草用过午饭又要处理各种琐事,今天也不例个,他等下还要去抄纸院,跟那边的官员商议一下汇票防伪的事情,对目前用专用纸、暗印、特别印章等一些防伪方法他还有些不放心。作为后来人,他对中国人造假的能力印象太深刻了,后世满大街的假货充斥着市场,有些甚至比真货技术含量还高,只是要借用他人的品牌而已。

许清刚想与梁yù等人作别,就有一个xiǎo太监来宣旨,让许清马上进宫觐见,许清不知道是什么事,一路跟着xiǎo太监进了皇宫,他现在身上有赵祯给的禁宫腰牌,可以直接进宫太监的带领下,来到天章阁太监刚进去并报,赵祯就急急地宣他进殿。许清这回不用象上次一样大礼参拜,他躬身作礼。赵祯就让他免礼平身,并赐坐。许清见殿中只有阎文应和几个太监宫nv在,也就客气地坐了下去。这时许清问道:“陛下,这次招臣来可是为了银行的事。陛下放心,东京总行现在已经试运营起来,情况还不错。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百姓会慢慢接受银行的各项业务的。各地分行也正在抓紧组建,十天左右大概就能运营起来。”

赵祯让许清来确实是想问问银行的事,只是他也知道,银行现在连分行都还没有建好,能帮上的希望也不大,他有些苦涩地把朝会上的情况和许清说了出来,然后带着些期盼地看着许清,许清听后心念百转,一时也不知道该怎么说,关键还是钱粮两个字,没有钱粮那就是巧fù难为无米之炊,最后他带着些试探的口wěn对赵祯说道:“陛下,咱们大宋本是物华天宝,百姓勤恳,虽有党项人作耗费了不少钱粮,但想来国库也不至于空虚到如此地步才是,陛下不觉得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吗?”

赵祯轻易地捕捉到了许清话里的意思,他沉默了一下说道:“朝廷的问题朕又岂会不知道,机构臃肿,军无战力,每年光发官员奉禄和军队粮饷,就占去国库收入的大半,加上如今与党项人战事不断,更是让朝廷雪上加霜。”

赵祯说得有些轻描淡写了,宋朝现在面临的问题远不止这些,比如土地兼并严重,税制落后等等,但不可否认,他说的这两个确实是目前最大的问题所在。但现在许清不想去触及这些问题,自己现在还没有能力去推动这些改革,历史上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每一个都比自己的资历高出无数倍,他们联手实施的改革还是失败了,自己现在别说改革了,只怕有些话一但传出去,自己便会成为众人攻击的对象,说不定马上被发配到海南岛上去摘椰子呢。所以这些事许清觉得还是等范仲淹他们来打头阵吧,可能的话自己躲在后面出两个主意就好。

许清看着眉头紧皱的赵祯,最后还是忍不住说道:“陛下,要想解决我大宋目前所面临的这些问题,当然最好是对时弊进得一系列的改革,但现在改革的阻力一定是我们无法承受的,所以臣以为只能另辟蹊径。除了自身的改革外,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向外扩张,把国内矛盾转嫁出去,一但能成功地对外扩张,许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象现在的机构臃肿,空领奉禄却无事可做的官员众多这些问题,等完成扩张后,新开辟的地区就可以把这部分官员分流出去,土地兼并引发的问题也会大大的缓解。而且收回燕云十六州,这本身就是太祖及太宗皇帝的遗愿。当然,以现在我们大宋的财力和军力,守土尚嫌不足,更别谈向外扩张了,要想达到向外扩张的目的,我们就要先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财源,二是强军。”

赵祯静静地听着,他很明白大宋现在的时弊所在,也有心改革,但一直没能下定决心,就是明白阻力太大,连他这个皇帝也不敢轻易去碰触,只能看着祖宗留下的江山一日一日的糜烂,以至于现在内忧外患,岌岌可危。许清所提供的确实是一个新的思路,但要做到对外扩张甚至比内部改革更难,所以许清虽然提供的是一条新的思路,但他并不看好。出于信任他还耐心地听了下去。

“陛下,有人说一条丝绸之路造就了一个盛世唐朝,这话臣认为是非常有道理的。唐朝开元时的强盛,虽然不全是靠丝绸之路,但绝对与之分不开。现在我大宋目前没有能力去打通河西走廊这条丝绸之路。但我们却可以开辟一条更好的丝绸之路。”

这下赵祯的好奇心彻底被许清吸引住了,他喃喃地道:“更好的丝绸之路?”

“没错,陛下,我们还有另一条丝绸之路,那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由于河西走廊断绝,天竺、bō斯等国已经有些商人通过海上来到我大宋进行贸易。泉州、杭州等地都有这些外国商人涉足。而且海运比陆路更方便更快捷,运量也不可同日而语,我大宋也已经有商人踏足倭国及南洋麻逸、占城等地,南洋散落着数十个商人们来回一次就能赚到十数倍、甚至几十倍的利润。所以我朝如果能把这条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起来的话,绝对能带来滚滚财源,目前国库窘迫的局面将不复存在。有了稳定的财源,我们就可以整顿军备,到时光是改革军备的话,那么阻力会减到最一但军备改革完成,加上有神臂弓这些利器,对外扩张就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此刻,赵祯觉得许清在他面前轻轻一推,竟为他推开了一扇透着光明的大mén。让人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他竟忍不住再次站起来不停地度着方步。

'。。'

。。

第四十四章 彼此算计

赵祯过了一会儿停下来问道:“海上行商真有这么大的利润?朕曾闻海上风làng甚大,船只出海常有倾覆的危险。”

许清答道:“陛下,海上行商利润比我说的只多不少,一船丝绸出去回来就是一船银子也不奇怪。大宋银行其中一个股东叫张远长的就是个海商,臣了解了一下,他从十年前的家无恒产,不得不出海行商,到如今家资已近百万贯,入股大宋银行时一口气投入了四十五万贯,由此可见海上行商的利润有多高。至于陛下所说的海上风这确实是个问题,也是大多数人止步不前的主要原因。但这也不是没有办法解决,只要我们集合能工巧匠,制造出适合海上航行的大海船,海上发生倾覆的危险也会减到最

说到造大海船,赵祯又沉yín了起来,当年大宗就曾在金明池演水军,造船huā费巨大这个他是知道的。想到眼前连吉州的天灾朝廷都无力赈济,还谈什么研造海船,他把自己的这些顾虑向许清说了出来。许清想了想道:“陛下,造海船huā费巨大这没错,但这huā费是值得的,不说海上行商带来的滚滚财源,光造船业这一项就能带动国内的经济繁荣。许多失去土地的百姓也会有一条新的出路。造船不是十天半月就能发展起来,所以更要及早筹划,臣想过了,只要大宋银行发展起来后,就可以从银行里贷款,朝廷再调集能工巧匠,成立一个船厂,把海船的研制先做起来,本身造船这一项利润也是非常巨大,我们造出海船后可卖给海商回拢资金,到时候光造船这一项就可以带给朝廷非常丰厚的收入。”

许清说着想起了郑和的那支无敌船队,如同海上之城般的巨无霸,每到一处必是万人空巷,举国来拜,若是大宋在自己的推动下,也能造出郑和那种宝船来,想想都让人热血沸腾,可惜他对造船没什么了解,前世也玩过大航海,对什么三角帆之类的有那么一点了解,但真说到造船却是一窍不通。但许清不会因此泄气,中华民族的智慧从来都是不可轻视的,只要朝廷重视,加大投入,集合各种能工巧匠,许清坚信就算造不出郑和那种巨大的宝船,也不会差得太远;而且就许清所知,日前大宋的造船能力已经相当不错,象开封、明州、杭州等地都有许多造船厂,已经出现了干船坞,可旋转桅杆等技术,干船坞是造船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只可惜目前大部分的船只是供槽运所需,只适合内河航运,对抗击海上风làng的能力还不够强。

赵祯听后说不心动那是不可能的,特别想到有可能通过海上带来滚滚的财源,对于正为钱发愁的他来说,就算是望梅止渴那也足以让人心动了,为了能让赵祯坚定信心,许清趁热打铁加上一把火说道:“陛下,其实这事做起来并不象想象中的那么困难,先期的投入虽然大,却也不一定非要朝廷独立去承担,我们甚至只须调集工匠,在政策上大力扶持,大部分研制费用甚至可以通过民间集资的方式来获得。臣相信在江南一带会有很多商人对海上行商感兴趣,只是苦于没有适合海上航行的海船,我们完全可以与他们合作,朝廷出技术,他们出经费,一起把这事做起来。陛下,不出十年,整个大海都将成为我大宋的后南洋百十个xiǎo国也都将臣服在我大宋的脚下,如今西夏人隔断了河西走廊,使得西域各国与大宋失去联系,到时候,朝廷也可以让这些国家通过海上来入贡,陛下想想,那时候这些国家岁岁纳贡,万国来朝,陛下必将成为千古未有的圣君大帝。”

许清为赵祯画的这个大饼确实让他垂涎yù滴了,赵祯今年才不到三十三岁,正是一心发奋的年龄,从范仲淹变法失败后写下《岳阳楼记》中‘庆历四年那句话,许清可以推断出历史上赵祯要求变法也就是在这一两年,除了形势bī人不得不变法外,赵祯正处在年富力强的年龄段也是一个原因,如果等到他垂垂老矣,就算形势再bī人恐怕也不会有变法的事情发生了。从许清的试探中,他也感觉到赵祯已经有的变法的意愿,自己现在只是在旁边给他加一把火,把他变法的热情烧得旺点,信心更坚定点,许清也知道自己资历太浅,根基全无,不可能挑这个头,这一点赵祯心里也清楚,许清想来,只有哪天范仲淹、韩琦这些早就提出过变法的大臣被招回拜相时,那才算真正吹响庆历新政的角号。许清现在要做的就是为这场关系?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