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谁警告的侯亮平 > 第530章 却在不经意间暴露了自己(第1页)

第530章 却在不经意间暴露了自己(第1页)

郑建国屏住呼吸,将目光移回到那张核心收据上,“李铁柱”那个签名。虽然书写者在刻意模仿一种朴拙、甚至有些歪歪扭扭的字体,试图掩盖什么,但那深入骨髓的书写习惯,却在不经意间暴露了自己。

“柱”字的木字旁,那一竖写得异常短促!与李卫东签“李”字时的习惯如出一辙!

郑国建感觉自己的瞳孔瞬间放大。他立刻拿起放大镜,仔细比对“李卫东”和“李铁柱”这两个签名中的“木”字旁。在放大镜下,这个微小的细节被无限放大——那短促的一竖,无论是在起笔的力度,还是在收笔的形态上,都带着同一种“不耐烦”的韵味。

这绝不是巧合!

他终于找到了那把能够刺穿所有谎言和伪装的、最锋利的剑。

第二天一早,郑建国敲响了分管领导王主任办公室的门。王主任是个年近五十、神情严肃的干部,以沉稳和谨慎着称。他示意郑建国坐下,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开门见山地问道:“小郑,李家村那件事,查得怎么样了?”

窗外的阳光斜射进来,在红木办公桌上拉出一道长长的光斑,空气中飘浮着细微的尘埃。郑建国挺直了背脊,将连夜整理好的思路,用尽可能客观、冷静的语气,如实汇报了目前的情况。

他先是提到了那份补偿名单中几个“问题户主”的共同疑点——死亡、失踪、精神障碍,这些都让他们失去了核实和发声的能力。接着,他汇报了补偿款发放时间异常集中的现象,以及这些问题地块在地理位置上惊人地连成一片。当他拿出手机,调出那几张荒地的照片,并将其与档案材料中“良田”的描述进行对比时,王主任的眉头,第一次紧紧地锁了起来。

“……最关键的一点是,”郑建国顿了顿,将那张签名为“李铁柱”的收据复印件,和几份有李卫东亲笔签名的文件并排放在桌上,轻轻推了过去,“主任,您看这里。我比对过几十份李卫东的签名,发现他的书写习惯非常独特。而这张冒名领款的收据上,虽然签名者极力伪装,但在几个关键的笔画细节上,暴露了和李卫东同源的、下意识的书写特征。”

他指出了那个短促的“木”字旁竖笔,就像一个无声的指控。

王主任没有立刻表态。他拿起桌上的老花镜戴上,俯下身,反复端详着那几个签名。办公室里陷入了长久的沉默,只有墙上挂钟“滴答”的走针声,敲击着郑建国有些紧张的心弦。

许久,王主任才抬起头,镜片后的目光锐利如鹰。“小郑,你的观察很敏锐,这些疑点也确实很有分量。”他将文件推了回来,身体向后靠在椅背上,十指交叉放在腹前,“但是,你要明白,笔迹相似只能作为辅助的怀疑方向,并不能成为定性的证据。照片可以说成是暂时撂荒,地块集中也可能是巧合。李卫东在村里根基很深,没有一锤定音的东西,我们动不了他,反而会打草惊蛇。”

他的语气不轻不重,但每一个字都像一颗石子,沉甸甸地压在了郑建国的心上。

“我明白你的意思,”王主任的眼神变得更加严肃,“这件事性质可能很恶劣,必须一查到底。但我需要你抓紧时间,尽快拿出一个明确的结果。我要的不是‘可能’和‘相似’,而是无可辩驳的证据链。”

从领导办公室出来,郑建国的后背已经渗出了一层薄汗。压力确实如同一座无形的山,沉重地压在他的肩上。王主任的话既是授权,也是最后通牒。他知道,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

但他并没有慌乱。越是重压之下,他头脑中的思路反而越发清晰。他按照自己的节奏,一步步地规划着最后的总攻。

那个晚上,他又是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的人。当整层楼都陷入黑暗与寂静,只剩下他头顶一盏孤灯时,他反而感到一种奇异的专注和心安。

他泡上一杯酽酽的浓茶,滚烫的茶水蒸腾起苦涩的香气,像是在为这场深夜的战斗擂响战鼓。他把所有的材料,像指挥官布置沙盘一样,在宽大的办公桌上铺开。

左手边,是代表“官方”说辞的文件:李家村上报的补偿方案、村民签字的领取名册、土地性质的评估报告。每一份都格式工整,印章鲜红,看起来天衣无缝。

右手边,是他搜集到的“反证”:那张荒地的照片、他在地图上圈出的红色地块、记录着村民闲谈的笔记、以及那份核心的、笔迹可疑的收据。

两堆材料,黑白分明,仿佛楚河汉界。

他端起茶杯,猛喝了一口,任由苦涩的液体刺激着味蕾和神经。他的大脑在高速运转,手指在这些碎片化的线索之间来回移动,试图将它们彻底串联起来。

他拿起一支红笔,在一张白纸上画着逻辑图。从“李铁柱”的收据出发,拉出一条线指向李卫东的笔迹;从荒地的照片出发,拉出一条线指向补偿名单上的虚假描述;从连片的土地出发,拉出一条线指向背后可能存在的更大利益图谋……

无数的线索在他脑中交织、碰撞。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午夜十二点的钟声早已敲过。倦意如同潮水般一阵阵袭来,眼皮开始打架。他猛地站起身,走到卫生间,拧开水龙头,用冰冷的自来水狠狠地泼在脸上。刺骨的寒意瞬间驱散了睡意,让他重新变得清醒。

回到办公桌前,他看着那张逐渐成型的逻辑图,一个大胆的,甚至有些冒险的计划,在他心中慢慢浮现。

他知道,要让这条证据链完美闭环,他还缺少最关键的一环——一个能亲口证实这一切的,来自内部的人证。而那个在村口饭店里,被李卫东威逼利诱、按下红手印的“李铁柱”,就是他计划中的突破口。

可“李铁柱”已经消失了,那家饭店也变成了一片废墟。唯一的线索,就是找到那天在场的其他人。

接下来的两天,郑建国动用了一切他能动用的资源。他先是以核查工商档案为名,从县工商局调取了“鸿运饭店”的注册信息和员工备案名单。名单很短,只有寥寥七八个人。他没有声张,而是悄悄地、一个一个地进行背景排查。他发现,大部分员工都是李家村或附近村庄的本地人,与李卫东有着千丝万缕的乡里关系,直接接触他们,无异于自投罗网。

但有一个名字引起了他的注意——马伟,一个来自邻省的年轻人。档案显示,他在这家饭店只工作了不到半年,就在火灾发生前不久离职了。一个外地人,关系网简单,又在关键时间点离开,他无疑是最佳的突破对象。

要找到他并不容易。郑建国通过跨部门的协助请求,辗转联系上了马伟户籍所在地的派出所,才终于要到了一个手机号码。

那个周五的傍晚,郑建国没有回家,而是将车开到了单位附近一个僻静的公园停车场。他摇下车窗,点燃了一支烟,但只是夹在指间,任由青烟袅袅升起。他看着手机上那个陌生的号码,反复斟酌着开场白,心中既有期待,也有一种面对未知的紧张。

他拨通了电话。

电话响了很久才被接起,背景音里传来嘈杂的电视声和小孩的嬉闹声。

“喂?哪位?”一个年轻而警惕的声音传来,带着浓重的地方口音。

“你好,请问是马伟吗?”郑建国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和、官方,不带任何威胁性,“我是县里负责处理善后工作的人员,想向你了解一下之前鸿运饭店的一些情况。”他撒了个谎,一个善意且安全的谎言。

电话那头瞬间沉默了。郑建国甚至能听到对方刻意压低了呼吸的声音,连背景的嘈杂声似乎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寂静吞噬了。

过了好几秒,马伟的声音才再次响起,但已经变得僵硬而疏远:“我……我早就辞职不干了,饭店的事我什么都不知道。”

“我明白,我只是想做个例行了解。”郑建g国敏锐地捕捉到了对方声调里的那一丝颤抖,“特别是关于饭店失火那天……”

“那天我正好休息回老家了!”马伟几乎是抢着打断了他的话,声音不由自主地提高了一些,像是生怕说慢了就会被怀疑,“对,我请假了,人根本不在村里,火灾跟我一点关系都没有!你们别找我,我什么都不知道!”

这番急于撇清关系的辩解,本身就是一种欲盖弥彰。一个真正不知情的人,反应绝不会如此激烈。郑建国的心跳开始加速,他知道,他找对人了。马伟肯定知道些什么,甚至可能就是那晚的亲历者之一。那场大火,也许就是为了掩盖某些真相,并将他这样的知情人吓退。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