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看一下医道 > 绛囊宫影下卷(第1页)

绛囊宫影下卷(第1页)

绛囊宫影

下卷

第五回元廷御苑绛囊绽太医院中草木珍

元至元八年,忽必烈定都大都(今北京),仿汉制营建宫城,搜罗天下奇花异草充实御苑。时太医院院使许国祯(史实人物,元代名医)奉旨采选药用花木,途经燕赵故地,见民间遍植“红姑娘”,既能治小儿热惊,又可清暑生津,心中一动——蒙古贵族久居草原,不耐中原暑热,且宫中皇子多易染暑惊之症,此草若引入宫廷,既可入药,又可作清供,岂不是两全之策?

许国祯遂命人掘取数株长势旺盛的红姑娘,悉心栽培于御苑药圃中。红姑娘本就耐旱耐贫瘠,在御苑肥沃的土壤与精心照料下,茎秆愈发粗壮,叶片愈发浓绿,当年秋便结出了饱满的绛红果实。许国祯将果实呈给忽必烈,奏道:“此果名红姑娘,性凉味酸甘,能清热定惊、生津解暑,可备宫中应急药用,其果实艳如宫灯,亦可作殿宇清供。”忽必烈见果实玲珑可爱,捻起一枚尝之,酸甜爽口,龙颜大悦,当即下令在金殿前开辟专圃,广植红姑娘。

自此,红姑娘便在元故宫扎下了根。每至夏秋之交,金殿前的红姑娘枝繁叶茂,绛红色的囊实串串垂落,如悬挂的迷你宫灯,与金殿的琉璃瓦相映成趣,成为元故宫一道独特的景致。宫妃们常摘下几串,置于妆奁旁,既添雅趣,又能清暑气;皇子公主们则将果实当作玩具,捏破囊膜,比拼谁的籽实更红更亮。而太医院的御医们,更是将红姑娘的药用价值发挥到了极致。

一日,太子真金(史实人物,忽必烈之子)年仅五岁的幼子忽答迭迷失(史实人物,真金之子),夏日在御苑嬉戏,不慎中暑,高热不退,惊啼不止。太医院御医们束手无策——蒙古皇室用药素来谨慎,寻常寒凉之药恐伤皇子体质,温补之药又难解暑热之毒。许国祯闻讯赶来,为皇子诊脉,见其脉象浮数,面赤唇干,知是暑热犯心,急需清热定惊。他想起红姑娘“治小儿热惊”的功效,便奏请忽必烈,取金殿前新鲜红姑娘果实二十枚,捣汁过滤,加入少许蜂蜜调和,缓缓喂入皇子口中。

忽必烈虽忧心忡忡,却也无更好的法子,只得应允。半个时辰后,皇子的高热竟渐渐退去,惊啼也平息了;次日清晨,已能正常进食玩耍。忽必烈对红姑娘的神效惊叹不已,自此将其列为“宫廷御用药材”,命太医院专人照料金殿前的红姑娘圃。许国祯则将此病例详细记录在《御药院方》(元代太医院官修医书)中,写道:“红姑娘实,捣汁加蜜,治小儿暑热惊啼,立效。性凉而不峻,味甘而生津,尤宜皇室贵胄。”

这段记载,是红姑娘从“民间药草”跃升为“宫廷御药”的重要见证。它不再仅仅是乡野间的寻常草木,而是承载着皇室健康与宫廷雅致的“奇珍”,其药用价值与文化地位,在元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金殿前那一串串绛红的囊实,也在时光流转中,悄然印刻下元王朝鼎盛时期的繁华印记。

第六回金殿灯影映繁华草木无言记兴衰

元大德年间,是元王朝的鼎盛之时,大都城商贾云集,宫城内歌舞升平,金殿前的红姑娘也迎来了最繁茂的岁月。此时的红姑娘,早已超越了“药用”与“清供”的范畴,融入了宫廷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元故宫文化的一部分。

每年秋实成熟之际,太医院会挑选最为饱满的红姑娘果实,一部分晾干储存,以备药用;一部分则交由尚食局,制作各式御用点心——将果实囊膜剥开,取出籽实,与糯米粉、蜂蜜混合,蒸制成“红姑娘糕”,口感软糯酸甜,是宫宴上的特色甜品;或将果实捣汁,与牛乳混合,冰镇后制成“酸浆饮”,清冽解暑,深得宫妃与皇子们的喜爱。尚食局的厨役们还会将红姑娘囊膜染成五彩之色,点缀在糕点上,既美观又应景,引得前来朝贡的外国使节纷纷称奇。

除了饮食,红姑娘还成为宫廷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元代着名画家刘贯道(史实人物,元代宫廷画家)曾奉命绘制《御苑秋光图》,图中金殿前的红姑娘圃占据了重要位置——绛红的果实与金黄的琉璃瓦、翠绿的松柏相映,色彩艳丽却不失雅致,将宫廷秋景的雍容与草木的生机完美融合。这幅画不仅是艺术珍品,更成为后世研究元故宫红姑娘的重要图像资料。

彼时的太医院,对红姑娘的药用研究也更为深入。御医们在许国祯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其用法:用红姑娘茎叶与金银花、连翘配伍,治疗宫廷女眷的咽喉肿痛;用红姑娘根与茯苓、泽泻同煎,治疗贵族的湿热黄疸;甚至用红姑娘囊膜晒干后研末,与冰片混合,制成“绛囊散”,外敷治疗皮肤疮疡。这些用法,被记录在《元典章·太医院》(元代典章制度文献)中,成为元代宫廷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盛极必衰,这是历史的规律。元至正年间,朝政腐败,民不聊生,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大都城人心惶惶,宫城内的繁华也日渐凋零。曾经专人照料的红姑娘圃,因宫人四散而无人打理,杂草丛生,茎秆被狂风刮得东倒西歪,却依旧顽强地结出稀疏的果实,在断壁残垣间摇曳,如泣如诉。

一日,顺帝妥懽帖睦尔(元代末代皇帝)在宦官的搀扶下,来到金殿前。昔日威严的金殿已蒙尘,殿前的红姑娘在秋风中瑟瑟发抖,绛红的囊实落了一地。顺帝拾起一枚,捏碎囊膜,酸甜的汁液在舌尖散开,却再无往日的爽口,只余下满心的苦涩。他长叹一声:“朕的江山,竟不如这草木坚韧!”此时的红姑娘,早已不是当年的御苑奇珍,而是王朝衰落的见证者——它默默生长在宫阙之间,见证了元王朝的鼎盛与崩塌,将一段兴衰往事,藏进了绛红的囊实里。

第七回宫阙倾颓草犹茂故老残篇记旧踪

元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率军攻入大都,元顺帝北逃,元王朝覆灭。曾经辉煌的元故宫,在战火与岁月的侵蚀下,渐渐沦为断壁残垣,金殿前的红姑娘圃,也被荒草淹没,唯有几株顽强的植株,在废墟中坚守,延续着与这座宫城的羁绊。

明洪武二年,朱元璋命翰林编修徐一夔北上,踏勘元故宫遗址,编撰《元故宫记》,为新王朝留存前朝史料。徐一夔抵达大都时,昔日的皇城早已不复往日模样:朱漆大门腐朽倒塌,金殿的琉璃瓦散落一地,阶前的石柱上爬满了藤蔓,唯有秋风中摇曳的红姑娘,带着一抹醒目的绛红,让这片废墟有了一丝生机。

徐一夔漫步在遗址中,脚下的碎石发出“咯吱”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繁华。他走到金殿旧址前,俯身拨开荒草,看到几株红姑娘正顽强地生长着——茎秆虽已枯瘦,却依旧挺立,顶端垂着的绛红囊实,在残阳的映照下,如同一串串破碎的宫灯。他想起幼时听故老所言,这红姑娘曾是元故宫的御苑奇珍,心中感慨万千,遂摘下一枚果实,细细观察:囊膜薄如蝉翼,内里的籽实如赤珠般圆润,捏破后酸甜的汁液溢出,带着时光的沧桑。

徐一夔正沉思间,忽闻不远处传来孩童的啼哭。他循声走去,见一位老妇正抱着一个约莫四岁的孩童,在废墟旁焦急落泪。询问之下得知,老妇是大都留守居民,孩童因连日暑热,染了“热惊”之症,高热抽搐,城中医者都已逃难,无处求医。徐一夔虽非医者,却也知晓红姑娘“治小儿热惊”的功效,便指着身旁的红姑娘,对老妇说:“此果名红姑娘,可治小儿热惊,你摘些果实,捣汁喂给孩子试试。”

老妇半信半疑,摘下几枚果实,依言捣汁喂给孩童。约莫一个时辰后,孩童的抽搐竟平息了,高热也退了不少。老妇对徐一夔感激涕零,跪地拜谢。徐一夔望着眼前的红姑娘,心中愈发感慨:王朝可以覆灭,宫阙可以倾颓,唯有这草木,在岁月的更迭中,始终坚守着它的使命——从燕赵荒原的救命草,到元故宫的御苑奇珍,再到废墟中的救世良方,它的药用价值,从未因时代的变迁而消失。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