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中国野史书籍有哪些 > 第10章 宋代第一悬案斧声烛影之谜(第1页)

第10章 宋代第一悬案斧声烛影之谜(第1页)

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十九日夜,宋太祖赵匡胤突然身患急病,深夜召弟弟晋王赵光义入宫。当晚,赵光义应召入宫后,太祖屏退了所有侍从,兄弟二人在殿内饮酒议事。殿外的侍从远远望去,只能看到烛火摇曳下,赵光义的身影时而起身离席,仿佛在躲避或推辞什么。不久后,又听到太祖拿起手中的“柱斧”敲击地面,发出清脆的声响,紧接着传来太祖大声对赵光义说“好为之!”的声音。夜半时分,太祖赵匡胤突然驾崩,时年五十岁。次日,赵光义登基称帝,是为宋太宗。这便是宋代悬案“斧光烛影”。

“斧光烛影”并非出自北宋初年的官方正史,而是由后世史家整合野史传闻而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记载,当属南宋李焘编撰的《续资治通鉴长编》,书中完整记录了事件经过:

“初,有神降于盩厔县民张守真家,自言‘天上玉帝辅臣’,号‘黑煞将军’,守真每斋戒祈请,神必降室中,风肃然,声若婴儿,独守真能晓之。上不豫,驿召守真至阙下。壬子,命内侍王继恩就建隆观设黄箓醮,令守真降神。神言:‘天上宫阙已成,玉锁开。晋王有仁心。’言讫不复降。上闻其言,即夜召晋王,属以后事。左右皆不得闻,但遥见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若有所逊避之状。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声谓晋王曰:‘好为之!’俄而上崩。”

这段话的意思是:有神仙降临到盩厔县百姓张守真家中,自称是“天上玉帝的辅臣”,号“黑煞将军”。张守真每次斋戒祈祷,神仙都会降临到室内,伴随着一阵肃杀的风,声音像婴儿一样,只有张守真能听懂。这件事当时连大内都知道,太祖生病后,应该是想知道自己的命运会如何,就派人用驿马召张守真到京城。十月十九日(壬子日),太祖命内侍王继恩到建隆观举办黄箓道场,让张守真请神仙降临。神仙说:“天上的宫殿已经建成,玉锁已经打开。晋王有仁德之心。”这句话应该是预示赵匡胤大限已到。太祖听到神仙的话后,当晚就召见晋王,托付后事。左右侍从都不能靠近,只能远远看到烛火影子下,晋王时不时离开座位,好像在谦逊回避什么。不久后,太祖拿起柱斧敲击地面,大声对晋王说:“好自为之!”很快,太祖就驾崩了。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在《涑水纪闻》中,也记载了太祖驾崩后的情景:

“太祖初晏驾,时已四鼓,孝章宋后使内侍都知王继恩召秦王德芳。继恩以太祖传位晋王之志素定,乃不诣德芳,径趋开封府召晋王。”

这段话的意思是:太祖刚驾崩时,已经是凌晨三点到五点(四鼓),孝章皇后宋氏派内侍都知王继恩去召秦王赵德芳(太祖第四子)入宫。但王继恩认为太祖传位给晋王赵光义的意愿早已确定,于是没有去召赵德芳,而是直接前往开封府召晋王入宫。这说明赵光义当时并没有在皇宫之中,既然未在皇宫,那又何来斧声烛影呢?

赵光义登基后,为证明“兄终弟及”的合法性,提出了“金匮之盟”的说法。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金匮之盟”是太祖与太宗的母亲杜太后临终前定下的皇位传承约定:

“建隆二年,太后疾革,召赵普入受遗命。太后问上曰:‘汝知所以得天下乎?’上曰:‘臣所以得天下者,皆祖考及太后之积庆也。’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儿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有乎?汝百岁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至广,万几至众,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上顿首泣曰:‘敢不如教。’太后顾谓赵普曰:‘尔同记吾言,不可违也。’命普于榻前为约誓书,普于纸尾书‘臣普记’。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

简单点说就是:杜太后认为,宋之所以得天下是因为周世宗死后传位于幼子,使得权臣觊觎,从而失了天下,赵匡胤若想避免重蹈覆辙,就不如传位给年纪更长,更有政治斗争经验的弟弟赵光义。

然而,这一盟约并非赵光义登基时立即公布,而是直到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赵普公开上书太宗,声称自己持有“金匮之盟”的原件,太宗派人取出盟约后,才“正式”确认了“兄终弟及”的合法性。

以我的视角来看,这个盟约大概率是假的,一个是公布时间点不对,如果不是伪造,应该第一时间公布于众,为何等到六年之后才说,另一个就是赵匡胤死时,其大儿子赵德昭已经26岁,何来年幼一说?

在赵光义登基后,短短数年间,太祖的两个儿子赵德昭、赵德芳,以及弟弟赵廷美(原名赵光美,后因避讳改)相继离世,这更像是赵光义因为做贼心虚而进行的斩草除根之举。

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赵光义亲征幽州,赵德昭随行。军中夜间突发惊乱,将士们一度找不到赵光义,便有人提议拥立赵德昭为帝。此事让赵光义心生猜忌。班师回朝后,赵光义因北伐失利,迟迟不赏赐平定北汉的将士,赵德昭上前劝谏,赵光义怒斥:

“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等你自己做了皇帝,再赏赐他们也不晚!”赵德昭闻言后,深知自己已被太宗猜忌,退朝后便自刎而死,时年二十九岁。

赵光义得知后,假意“惊悔,往抱其尸,大哭曰:‘痴儿何至此邪!’”但明眼人都能看出,赵德昭的死,是赵光义对太祖子嗣刻意打压的结果——将士拥立德昭的举动,让赵光义意识到太祖一脉仍是威胁,而赵德昭的自刎,不过是皇权压迫下的必然悲剧。

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太祖第四子赵德芳突然去世,时年二十二岁。《宋史·赵德芳传》仅记载:“六年三月,寝疾薨。”但史书中并未提及他身患何病。更巧合的是,赵德芳去世的时间,恰在“金匮之盟”公开前夕,赵德芳作为太祖仅存的儿子,是“兄终弟及”后续传承的关键人物,按盟约“三传”之说,赵德昭死后,应由赵德芳继位。他的突然离世,彻底消除了“传侄”的可能,为赵光义“传子”扫清了障碍,时间上的巧合,很难用“偶然”解释。

而赵廷美被陷害一事,更能说明所谓的金匮之盟是赵光义为了登上帝位的手段而已:

作为赵匡胤和赵光义的弟弟,赵廷美是“金匮之盟”中“兄终弟及”的第二顺位继承人,赵光义登基后,表面封他为秦王,实则对他处处提防。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赵普突然告发赵廷美“谋反”,赵光义随即削去其秦王封号,将他贬为涪陵县公,安置在房州。雍熙元年(公元984年),赵廷美“忧悸成疾而卒”,时年三十八岁。

可能有的读者会问,既然赵光义可能是篡位,那为什么赵匡胤的儿子不进行反抗呢?这个问题我有必要给大家解释一下:赵光义在赵匡胤在位期间,通过长期担任开封府尹这一要职,掌握了京畿地区的行政、司法和民生大权。更为关键的是,他利用此职位和晋王的身份,在长达十六年的时间里,系统性地培植了自己的势力。他不仅将义社十兄弟中的多位将领收归麾下,掌控了京城的大量兵力,还笼络了众多文臣,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政治集团。相比之下,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在父亲生前连王爵都未获封,仅被任命为防御使等虚职,赵德芳更是年幼,二人几乎没有任何可与赵光义抗衡的政治和军事资本。这种力量上的悬殊,使得反抗几乎等同于以卵击石。

不过历史往往带有戏剧性,靖康之变(1127年)后,太宗一脉宗室几乎被金军掳掠殆尽,高宗赵构成为太宗一脉唯一的皇位继承人。然而,赵构因惊吓丧失生育能力,独子赵旉又于建炎三年(1129年)夭折。此时,朝野舆论开始将“太祖之后当再有天下”的预言与王朝复兴联系起来,认为只有太祖血脉重登皇位才能平息天命之怒。

面对无嗣的现实,高宗赵构被迫从太祖后裔中遴选继承人。绍兴二年(1132年),他将宋太祖四子赵德芳的六世孙年仅六岁的赵昚接入宫中抚养。绍兴三十年(1160年),高宗正式立赵昚为太子,并于两年后登基,史称宋孝宗。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