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刘文典的生平简介大师 > 第13部分(第1页)

第13部分(第1页)

突厥文都会,跟他比,我还差得远哩〃!

因此,每当听到有人说陈寅恪的不是,刘文典一定气得吹胡子瞪眼,忍不住破口大骂:〃没长眼睛的狗东西!陈先生是当之无愧的大学者,是教授中的教授,闭着眼睛都能把你们撂倒,哪轮得到你们来教训他!〃

第51节:偶像陈寅恪(3)

〃教授中的教授〃,是解放前学术界对于陈寅恪的公认评价。1925年,清华由留美预备学校大肆扩展,准备成立研究院国学门,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由吴宓担任,决定聘请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为国学研究院导师。吴宓在国外留学时曾见过陈寅恪,对之一见倾心:〃始宓于民国八年,在美国哈佛得见寅恪。当时既惊其博学,而服其卓识,驰书国内诸友,谓合中西新旧各种学问而统论之,吾必以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3 吴宓不止一次对外宣称,〃寅恪虽系吾友,而实为吾师〃。

对于这样的〃绝顶高手〃,当然不能不聘到清华来。但陈寅恪当时尚在德国留学,国内很多人并不了解他,吴宓就委托梁启超去找清华校长曹云祥推荐陈寅恪。梁启超与陈寅恪的父辈素有交往,对陈寅恪的博学与卓识早有耳闻,因此当吴宓找到他时,他二话没说就走进了曹云祥的办公室。

听明来意,曹云祥问梁启超:〃陈是哪一国的博士?〃

梁启超回答:〃既不是博士,也不是硕士。〃

曹云祥又问:〃那他有什么著作?〃

梁启超回答:〃也没有什么著作。〃

曹云祥很为难:〃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那就很难办了。〃

梁启超有点生气,反问曹云祥:〃我的著作算不算多呢?〃

曹云祥回答:〃当然!〃

梁启超说:〃我可算是著作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好吧,你不请,就让他继续留在国外吧!〃

就这样,没有学位文凭,也没有学术著作的陈寅恪进了清华园,并且顺利成为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1930年清华国学研究院停办后,陈寅恪又成为清华大学里唯一被中文系和历史系双聘的〃合聘教授〃,一个人干两个人的工作,而且学术成就斐然。在他的课堂上,经常能够见到清华一些著名教授,如吴宓、朱自清、冯友兰等坐在台下毕恭毕敬听课的场景。

1929年年初,刘文典应罗家伦的邀请进入清华大学中文系任教,很快就认识了被称为〃盖世奇才〃的陈寅恪。同年4月26日,罗家伦在回答上海记者提问时曾专门提到,〃计今年所聘教授讲师,如翁文灏先生之地学,哥伦比亚大学葛利普先生之物理学……刘叔雅先生之汉魏六朝文学……至于以前即在清华之教授,如赵元任先生在授音韵学,陈寅恪先生授佛经翻译及唐代西北史料,唐钺先生授心理学,叶企孙先生授物理学……总之,清华教授人选,总算是可以向学术界交代得过去。余聘教授,毫无门户之见,概以学术标准为衡〃。可见,刘文典、陈寅恪当时都是清华大学的〃招牌菜〃之一。

关于刘文典与陈寅恪的交往起源,四川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王川考证认为,1927年12月17日,刘文典与朱自清、朱希祖、杨振声等人发起成立了清华中国文学会,〃估计在此前后,刘文典、陈寅恪二氏相识〃4 。在《清华中国文学会月刊》第一卷第一号上,就有陈寅恪的《庾信〈哀江南赋〉与杜甫〈咏怀古迹〉诗》,第三号上又发表了陈寅恪的《蓟丘之植植于汶篁之最简易解释》,这都是其早期重要的学术文章。

两人更深的交往应该始于1931年。这一年的秋天,清华大学研究院文科研究所成立中国文学部、历史学部,在原有中文系课程之外,增设了一些研究课程,并由教授任导师,指导学生、研究生。其中,刘文典的指导范围为〃选学、诸子、中国化之外国语〃,陈寅恪的指导范围为〃佛教文学〃。两人同时还在清华大学中文系担任部分重点课程的教学任务。从1932年6月起,《清华学报》设立学报编辑部,由浦薛凤担任总编辑,编委则有刘文典、陈寅恪、吴宓等人。

第52节:偶像陈寅恪(4)

由于授课、研究的接近及同系共事,刘文典、陈寅恪共同教了一些学生。作为考试委员、主席,两人出席过多次清华大学研究院文科研究所中国文学部研究生的毕业考试,并曾共同指导过一些研究生5 :

随着接触的频繁与了解的深入,刘文典对陈寅恪越发崇拜起来,〃陈寅恪到清华后,清华园不论是学生还是教授,凡有文史方面疑难问题不能解决的,都向他请教,他总是会给以满意的答复〃6 。在清华期间,陈寅恪将大量的精力都用在了佛经研究上,并为学生们开设了相关课程,其方法首先就着眼于校勘,〃虽沿袭清人治经途术,实汇中西治学方法而一之〃7 。

可能正是因为受到陈寅恪的影响与启发,刘文典开始深度接触佛教经典,并曾专门到北京西山碧云寺读经,为日后校勘佛教典籍作了较好的学术铺垫。几年后,在炮火连天、书籍匮乏的西南联大,刘文典克服困难,励精图治,最终完成《大唐西域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等佛教典籍的批注工作。

那时候,刘文典最先想到的就是向陈寅恪先生报告这些成果,〃曾以战绩示寅恪先生,极承嘉许〃。

〃对对子〃风波

刘文典与陈寅恪交往过程中最经典的故事,莫过于〃对对子〃风波。

本来只是一个极其简单的事情,却被认为是向五四精神发起挑战,进而引发国内学术界的一场大论争。直到三十多年后,陈寅恪仍念念不忘此事,慨叹〃当时唯冯友兰君一人能通解〃,〃思之不禁惘然〃!

事情发生于1932年夏天,陈寅恪已确定赴北戴河度假。出发前的一天,刘文典突然来访,开门见山:〃我们学校的入学考试马上就要开始了,想请先生代拟一下国文试题〃。

1931年8月,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朱自清出国访学一年,由刘文典暂代这一职位,此时朱自清尚未回国,刘文典自然要为招生考试的事情忧心。这一命题会直接影响到众多年轻学子的前途,可不是什么随便敷衍就能完成的任务,再三思虑之下,刘文典想起了〃教授中的教授〃陈寅恪。

陈寅恪几乎每年都要参加清华大学入学考试国文试卷批阅工作,对于那些高深莫测的试题早已满腹牢骚。他觉得,国文入学试题应该尽量〃形式简单而涵义丰富,又与华夏民族语言文学之特性有密切关系〃,而不是故作深沉,将学生直接绕进死胡同。

经过认真而谨慎的考虑,陈寅恪决定将作文题命为《梦游清华园记》,这是一道自由度很大的题目。曾经游历过清华园的,直接写自己印象中的校园就可以了;而没有游历过清华园的,则可以展开自由的翅膀,任意想象。一旦应试者没能考入清华园,那就真的成了〃游园惊梦〃,真可谓〃一题多得〃!

除了这道试题,陈寅恪还专门出了两道〃对对子〃的题目:一道是〃孙行者〃,一道是〃少小离家老大回〃。在他看来,〃在今日学术界,藏缅语系比较研究之学未发展,真正中国语文文法未成立之前,似无过于对对子之一方法〃8 。

刘文典知道,陈寅恪在诗联上堪称一绝,他曾送给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学生一副对联:〃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大家都被搞得一头雾水,后经他一解释,顿时恍然大悟,笑成一片:国学研究院导师梁启超是康有为的学生,那他的学生当然是〃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国学研究院导师王国维曾任清廷南书房行走;是溥仪老师,那他现在的学生也可算得上是〃大清皇帝同学少年〃了。这副妙联一时被传为佳话。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