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岁月无痕:中国留苏群体纪实 > 第16部分(第1页)

第16部分(第1页)

大森林,人都没有到过,怎么能消灭掉呢?”主席自己也大笑起来,“苍蝇也是个大问题。大城市少些,中小城市就多些,在农村里就更多些。前几年,在北京苍蝇曾被消灭,而现在又有了。我们必须发起一个群众性的运动来消灭它们。麻雀消灭没有了,森林的虫子成灾,现在决定不消灭麻雀,用臭虫代替麻雀。”

“老鼠危害也不小。你们这里有四川人吗?有!”毛主席忽然用手指了一下邓小平同志。邓小平哈哈笑起来。“小邓,你们老家四川老鼠成灾,夜间老鼠上炕把小孩儿的耳朵都给咬了,你怎么不管管?” 所有的人都笑得前仰后合,“毛主席万岁”的口号声又一浪高过一浪地响起来。

毛主席突然说道“我的计划还有五年!”大家齐声高呼:“不!”“毛主席万岁!”

毛主席说“你们还要我超额完成任务吗?”大家都笑了。“人是没有不死的。有哪一个两千年前生的人活到现在?人不断的诞生和死亡,一代传一代,这才是马克思主义观点。所以我说归根结底还是你们要担负起这个担子,不是靠我,因为我已是下午四五点钟的太阳。俗语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我只打算再干五年……”这时礼堂内此起彼落地响起了“毛主席万岁!”的欢呼声,足足喊了两三分钟。毛泽东甚为感叹地说:“人生七十古来稀;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哪有万岁的?我计划再活十年,争取十五年就行了。”主席的话又引来一阵“万岁”欢呼声。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九章 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10)

还差几分钟就到七点了。毛主席还要到小礼堂接见那里的学生。刘晓大使已经开始催毛主席快走。但毛主席说再坐一会儿。刘大使说转一圈要五分钟。毛主席说我只要两分钟。这样我还可以在这里坐三分钟。毛主席就像坐在家里一样和刘晓大使谈起话来。毛主席看了一下台下问道:“这些都是激进派吧?”大家都笑了。接着毛主席问有多少人在这里,都在什么地方学习。然后毛主席又说:“我看你们这里男的多,女的少呀!”所有人都大笑起来。从一个角落喊起来“祝毛主席身体健康!”另一个角落又发出一声“我们一定好好学习!”这时毛主席轻轻的鼓掌表示感谢。

毛主席问:“你们这里有湖南人吗?”“有!”台下答应。毛主席开始谈起自己的生活。他说他曾五次爬山,爬过几个有名的山,曾一渡长江,三渡湘江,还游过钱塘江……。同学们都静静地听毛主席的叙述。

已经过七点钟了。毛主席这才说:“我们该走了”。同志们立刻全体起立,用热烈的掌声为毛主席送行。

此时,在学生俱乐部的同学们忍受了近一个小时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折磨,早已迫不及待。毛主席的出现,又立即引起了一阵山鸣海啸般的欢呼。毛主席在学生俱乐部逗留片刻,向同学们提出三点希望:“第一,青年人既要勇敢又要谦虚;第二,祝你们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第三,和苏联朋友要亲密团结。”

毛主席一行人离开了莫斯科大学。可是同学们仍然长久地聚集在大礼堂里,大家齐声响起了“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这时候,许多人才发现自己的手掌早已拍得肿胀,发痛……

尽管时隔半个世纪之久,可是当年有幸亲耳聆听领袖教诲的老学长们,竟然还都能栩栩如生地描绘出主席的音容笑貌;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言语中仍然是掩饰不住的激动和自豪。

对于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来讲,这次与毛主席不到一个小时的短暂会面,成为青年时代,乃至一生中最值得回味、最幸福温馨的记忆。领袖的谆谆教诲和殷切嘱托,更化作巨大的精神动力,时时鞭策青年学子们发愤图强,如同初生的太阳一样无私地奉献能量和才智。

陈国藩老人对此做了精辟的总结:

“由于工作和学习关系,我曾经多次见到毛主席。以前见到主席时,我更多感受到的是深深的光荣和幸福;而这一次,我最突出的感觉是强烈的责任感。”

“我感到,毛主席的讲话不仅是对我们留学生的希望,也是对中国年轻一代的希望。毛主席‘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的嘱托,最精辟地表达了党和领袖对青年人的殷切期望,最典型地体现了祖国和人民对青年一代的关怀和培养。‘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成为我,像我一样的留苏学子,以及我们这一代人的座右铭,时刻鼓舞着我们努力学习、努力工作、报效祖国!”

第十章 红莓花开(1)

相濡以沫

1955年,十八岁的王邻孟在开往莫斯科的国际列车上,第一次见到了已闻大名的程海'U34'。

还在留苏预备部的时候,从同班的男同学口中,王邻孟就经常听到程海这个名字。据这些曾是程海中学同学的小伙子们介绍,程海“思想深邃、见解不凡,比我们都强”。

如今,在嘈杂的车厢里,王邻孟终于得以近距离地端详这个高高瘦瘦、表情严肃、话语不多的年轻人。

相逢是短暂的。火车到了莫斯科后,年轻的新生们各奔东西。王邻孟被分配到哈尔科夫农学院,程海则转车去了列宁格勒。

列车上这个清纯、活泼的少女的身影,在程海的脑海里挥之不去。终于,程海提起笔来,给远在千里之外的姑娘写下了第一封信。在信中,程海描述了初到异乡的观感,关切地询问对方的情况。

“他呀,真够狡猾的。明明对我有好感,偏偏拐弯抹角地问我有没有男朋友呀,还说大学期间要专心学习,不要过早谈恋爱呀!” 说到这里,王邻孟老人咯咯笑了起来,脸上浮现出一抹少女般的红晕,“其实,我对他也有好感,觉得他像个大哥哥一样,可以依靠和信赖。所以呢,我就回信了。”

从此以后,两个年轻人便开始了鸿雁传书。每当王邻孟学习和生活上遇到什么困难,心里有了什么委屈和困惑,都向程海寻求建议和帮助。与千千万万普通的青年学生一样,两人在信中谈学习、谈思想、谈生活,谈周围的老师和同学。至于那份朦胧的情感,却深深埋在心底。

第一年暑假的时候,程海获得了一次到哈尔科夫旅游的机会。为了给姑娘一个惊喜,他故意没有透露这个消息。在哈尔科夫的工作结束后,他马上买了一小把鲜花,兴冲冲地奔向农学院。

当他费劲周折来到王邻孟的宿舍门前的时候,却遇到了紧闭的房门。邻居告诉他,王邻孟不巧去外地实习了,要一周以后才能回来。小伙子怅然地把花束插在了门缝中。

直到大学三年级的时候,王邻孟利用到列宁格勒实习的机会,来到了程海的宿舍。当程海打开房门,两人都怔住了。

三年的时间里两人阴差阳错从未谋面,双方在气质和外表上和从前相比都有了一些变化。可是两个年轻人此刻感到彼此竟然如此熟悉。三年间持续的思想交流,让他们觉得仿佛从未分离过。

就在这一天,两人彼此吐露了心声,恋爱关系终于得到确定了。

聚首是短暂的。两人很快又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在遥远的两座城市,两人靠书信互相支持、互相鼓励,最终都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1960年,程海提前回国参加工作。第二年王邻孟大学毕业,一对恋人才得以组建家庭。

在两人相识、相恋的几年时间里,没有花前月下,没有卿卿我我,感情的丝线仅仅依靠一封封书信维系。尽管身边人来人往,其中也不乏优秀的异性。可是用王邻孟的话来讲,“我们心中都已经有了一个人。”

在家中,王邻孟满心甜蜜地向我们展示了珍藏了五十多年的“两地书”:

“这都是程海上学时给我写的信,我一直珍藏到今天。从第一封到最后一封,一封都不少。”老人满怀柔情地抚摸着那厚厚一迭已经有些陈旧发黄的信笺。这一瞬间,我仿佛又看到了恋爱中年轻少女的浪漫情愫。

回国后,由于工作的缘故,他们经历了长达近十二年的两地生活。两人共同扶持,走过了人生最艰难坎坷的岁月,迎来了祥和宁静的晚年生活。在两位老人频频交换的眼神中,我读懂了什么是半个世纪相濡以沫的依赖,什么是风雨过后的淡定从容。

曾为莫斯科铁道学院同学的池秀峰、杜斌夫妇则与我们分享了他们的爱情故事。

二人在留苏预备部就相识了,而后有幸被分配到同一所大学学习。杜斌做得一手好菜,引得包括池秀峰在内的一群男生趋之若骛。

可是两人感情的微妙变化,则源于杜斌的一场大病。

第十章 红莓花开(2)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