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这就是曾国藩 > 第4部分(第1页)

第4部分(第1页)

无奈,曾国藩只好改为低声默读。

曾国藩对这种人始终是避而远之,不加理会,这个人几次自讨没趣后,便把注意力转移到别人身上,不再找曾国藩的别扭了。

其实,对于无聊的人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加理会,如果你去和他理论,正好上当,因为他很无聊,理论不出什么结果,只会更加无聊。

岳麓书院大门上有副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说明岳麓书院在历史上人才辈出。纵观岳麓书院一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北宋,山长周式便“教授数百人”。南宋理学家张栻出任山长后,岳麓书院成为湖湘学派的发源地,培养出一批“岳麓巨子”。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朱熹来岳麓书院与张栻会讲,历时两月,史称“朱张会讲”。这次会讲吸引了数千士子纷纷前来听讲,就连饮马池的水也见底了,可见,岳麓书院就是读书人功成名就的摇篮,影响不亚于现在的清华北大。明清至民国初期是岳麓书院培养人才的鼎盛时期,一批批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大人物都从这里走向社会,当然也包括中兴名臣曾国藩。

在岳麓书院期间,曾国藩深得欧阳山长的喜爱。欧阳山长曾告诫曾国藩:作为士人,我们要以书院前辈为榜样,延续儒学的“圣脉”,并且经世致用。在欧阳先生的谆谆教诲下,这个个二十多岁的湖南青年就这样开始了自己奋斗的征程。。 最好的txt下载网

12。 中举仅仅是个开始

一年后,曾国藩参加秋季的省城乡试,考取了第三十六名举人。

两年连中两级,这对曾家来说,已经是破天荒了。

曾国藩考中举人后,父亲异常高兴,带着他到自己十分敬佩的岳丈江沛霖家拜望。曾麟书让儿子曾国藩将中举的试文拿给外公看,江沛霖仔细阅读之后,赞叹不已,对女婿说:“我过去就知道你的后代会大有作为,我没说错吧,不过,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而已。”

中举才仅仅是个开始,这既是肯定,又是鼓励和更高的期望。江沛霖的话给曾国藩留下了一生都无法忘怀的印象。

曾国藩成为举人老爷后,曾家上下欢欣鼓舞,大摆筵席,接待亲朋好友。当全家还沉浸在喜庆之中时,曾国藩便备好行装,准备前往京城,参加来年的进士会试。

在去京城之前,祖父曾玉屏把曾国藩叫到身边,意味深长地问他:“孙子,你寒窗苦读,如今中举了,将来想做什么?”

曾国藩答道:“爷爷,孙儿只为做官。”

曾玉屏又问:“为什么要做官呢?”

曾国藩又答道:“当了官,就好养家糊口了,让我们曾家的每一个人都过上好日子。”

曾玉屏很高兴道:“说得好,说得对。”

接着,曾玉屏的一席话让曾国藩终生难忘,这个与众不同的乡下地主用一种过来人的智慧,语重心长地对曾国藩说:“官是做不尽的,千万不可以骄傲,满招损,谦受益。还有,做官不光是为我们曾家,还要为天下百姓,为皇上分忧。”

“是,爷爷,孩儿记住了。”曾国藩满眼都是佩服和仰慕的目光,爷爷的境界之高,出乎他的意料之中。

离开家门的时候,曾国藩回头望了望院落中的那棵巨藤,感觉浑身有使不完的劲,自己正在向目标一步一步地迈进,他好像感到成功正在向自己招手。

那个让人魂牵梦绕的京城,天子所在的地方,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曾国藩都有些迫不及待了。

13。 未知的京城

同年冬天,曾国藩进京准备会试,途经长沙岳麓书院,在这里结识了后来成为他终生至交的刘蓉。

刘蓉(1816年…1873年)字孟容,号霞轩,清代湖南清省湘乡县人,是桐城派古文家,他曾经做过曾国藩的幕客,为人勤奋好学,写了不少古文、诗词,“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国家为?”就是出自于他的散文《习惯说》中的名句。二人共同的志趣使他们成为了至交。

在岳麓书院,曾国藩和刘蓉彻夜长谈,交流做学问的心得和做人的道理。住了几天后,二人才依依惜别。

经过一番长途跋涉,曾国藩终于来到了天子脚下。在一个二十四岁的年轻人眼中,京城充满神奇和未知。

这里是大清国的政治和文化中枢,在蓝天和白云下,有高高的红墙、宏伟气派的宫殿以及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有谈吐文雅的官员以及从天南海北汇集的无数人才俊杰。

一切都是未知,一切都充满着期待。

从跨进京城的第一天起,曾国藩的内心就立下了誓言,一定要竭尽全力跻身在这个行列,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春风得意、雄心勃勃的曾国藩参加了礼部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三月的会考。可是,考题很不对曾国藩的胃口,他云里雾里地阐述了一番观点后,神情颓废地走出考场。

结果就和他颓废的神情一样,曾国藩名落孙山了。

面对偌大的京城,看着人来人往,曾国藩一下子感到莫名地无助、莫名地失落。自己二十年的寒窗苦读难道就这样付水东流了吗?这里难道就没有自己的立足之地?

他外公的话又回荡在耳边,“我过去就知道你的后代会大有作为,我没说错吧,不过,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而已。”

他爷爷的话也回荡在耳边,“官是做不尽的,千万不可以骄傲,满招损,谦受益。还有,做官不光是为我们曾家,还要为天下百姓,为皇上分忧。”

曾国藩的亲人像过电影似的在他的眼前一一闪现。他背负了太多的期望,压得他都快喘不过气来了。

可喜的是,拥有很高期望、进取不止的曾国藩没有灰心丧气,而是总结经验,调整自己,准备来年的大考。

人算不如天算,运气来了,那是挡也挡不住的。

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恰恰是皇太后60大寿,按以往的惯例会增加乡试、会试的恩科考试一次,所以第二年还有一次中第的机会。

面对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曾国藩真是喜出望外,他摩拳擦掌,准备迎接接下来的恩科考试。

于是他决定留在京城的长沙会诈,等待参加第二年的恩科会试。

在北京居住的一年多时间里,曾国藩除了准备功课之外,还目睹了京华文物名胜,渐渐开拓了自己的眼界。他除了继续勤研经史外,又很快地沉醉在唐宋的诗词和古文之中。他觉得古文可以任意发挥见解,比起那束手束脚的八股文,实在是更有生气,也更有意义。此刻,曾国藩已经不再是蛰居湖南山乡的寒门儒生了。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