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大明朝(1368—1644) > 4跑偏的三驾马车(第1页)

4跑偏的三驾马车(第1页)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初十,朱元璋在南京明皇宫西宫病逝归天。皇位继承人皇太孙朱允炆随即便将朱元璋的遗诏颁示天下,大明朝廷上下一片哀声。闰五月十六日,朱允炆下令安葬了他的皇祖父朱元璋。

同一天,朱允炆宣布正式登基即位,并发布了登基诏书。这个略带忧伤的年轻人从这一刻开始,就不再是以一个书生的眼光去打量他眼前的帝国,而是投身其中,掌控着帝国的走向。

时隔不久,建文帝朱允炆又颁发诏令,将朱元璋晚年提拔和重用的文臣齐泰由兵部左侍郎提升为兵部尚书,黄子澄由翰林院修撰提升为太常卿,同参军国事。接着他又将时任蜀王世子老师的方孝孺召为大明翰林院侍讲。

上面三人组成了建文朝的“三驾马车”,左右着帝国的政治格局。

齐泰是应天府溧水人,也就是今天江苏溧水人。起初名叫齐德。洪武十七年(1384年),中天府乡试第一名,相当于今天的江苏省高考状元,在古代叫作“解元”。次年会试,他又考中进士,此后在礼部、兵部任职。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因为连续九年任职没有过失,齐德被选中陪同朱元璋参加祭祀郊庙的仪式。这一次,朱元璋赐他一个新名字,叫“齐泰”,从此他就不再叫齐德了。能得到皇帝亲选陪祭,又被皇帝赐名,这是何等荣耀之事。齐泰的仕途从此一帆风顺,从兵部郎中擢升为左侍郎,相当于从司长升到了副部长。只用了九年时间,就从一般干部升职到副部长,也算得上是平步青云。

齐泰为什么能升迁得如此之快?此人确有过人之处。有一次,朱元璋偶然问起守边将领的情况,他竟然滴水不漏地说了出来。朱元璋很是吃惊,再问图籍之事,就是地图的情况,齐泰当即从袖子里拿出一本手册献上。朱元璋翻开一看,只见上面详细地绘出边防要地情况,十分清晰。朱元璋不由得为他的才干感到惊讶。朱允炆当皇太孙时,就听说了这些事情,也认为他是有用之才。所以登基之后,朱允炆就把齐泰升为兵部尚书,让他参与朝廷的机务之事。

黄子澄是个比齐泰还要厉害的人物。他与齐泰是同榜进士,会试第一名,就是全国统考的第一名。他与朱允炆在削藩问题上观点一致。建文帝朱允炆刚被立为皇太孙时,皇叔们没有几个心中服气。朱允炆曾经密诏黄子澄于东角门,他向黄子澄请教:“皇祖万岁后,我新立,诸王都是我的长辈,他们地位尊崇又都拥有重兵,若其多行不法,我该怎么办?”

黄子澄言道:“您的那些皇叔只有一些护卫军,如同缠足自守,没什么了不得的,若为不法,朝廷派六师去镇压,谁又能抵挡?”他还以汉朝七国之乱的典故开导皇太孙说:“您大可不必担忧,虽说势力有大小强弱之分。但只看是否顺乎情理,便可知其胜败。”

朱允炆闻言大喜道:“今日得先生之言,我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忧虑的了。”从此直接称呼黄子澄为黄先生。

朱允炆即位后便任命黄子澄为太常卿兼翰林学士,跟齐泰一起参与国政。朱允炆一直惦着与黄子澄的一番谈话,他再见到黄子澄就迫不及待地问:“先生还记得当初咱们在东角门说的那些话吗?”

黄子澄当然没有忘记自己曾经说过的话。他也给朱允炆吃了一颗定心丸:“这事情我没有忘记,既然说过,我就要去兑现当初的承诺。”

“第三驾马车”是方孝孺。方孝孺的父亲方克勤是个清官。明朝初年,布政使司每年都要派计吏到户部报告地方的财政收支情况,如果地方上报表册所列的财政收支数额与户部掌握的不符,表册就要被驳回重做。很多布政使司离京师路途遥远,来回要折腾数月,因此有的计吏就预先持空印文书前来,遇到驳回的就重新填写。这种做法本是沿袭了元朝的惯例,可以说是由来已久。

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听说此事后勃然大怒,他认为这是在拿他这个皇帝当冤大头来忽悠。借着这件事,朱元璋大肆整顿吏治,从上到下杀了一批官员,而方孝孺的父亲方克勤就是其中一位。这个事件就是洪武初年三大案之一的“空印案”。

在这场血腥杀戮过去之后,方孝孺遵照父亲生前的安排,拜师宋濂继续学习。宋濂也是当年朱标太子的老师,照此推算,方孝孺也算是朱允炆的师叔。不幸的是,宋濂也没有得到善终。在朱元璋清洗丞相胡惟庸集团时,年迈的宋濂受到牵连,获罪自杀。

父亲和恩师相继死于朱元璋的铁血政策之下,这给了方孝孺很大的打击。

洪武十五年(1382年)十二月,在大臣的推荐之下,朱元璋下令让方孝孺进京。次年正月,朱元璋在奉天门召见了方孝孺。这次见面,方孝孺不凡的谈吐和举止令朱元璋非常满意。这是一次简单的殿试,朱元璋当场让方孝孺以“灵芝甘露论”为题,写一篇文章。这是方孝孺的长项,他下笔千言,一挥而就。朱元璋阅后,赞叹其为世间少有之异才。

朱元璋还回头问身边的大臣揭枢:“方孝孺和你相比,怎么样?”

方孝孺能够得到朱元璋的接见,全赖揭枢从中推荐。揭枢摇头道:“方孝孺的才学是臣的十倍。”朱元璋听后微笑不语,可见他的内心也是认同这句话的。

朱元璋还让方孝孺去见了当时的太子朱标,对朱标说:“这是一个有才华的君子,加以历练,他日可以辅助你(此庄士也,当老其才,以辅汝)。”

与朱元璋的第一次见面,方孝孺给对方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方孝孺本以为可借此步入仕途,去完成父亲未完成的事业。理想虽然丰满,但是现实却依然骨感。朱元璋只是给了他一些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就让他返乡待业。

虽然没有捞到一官半职,但是“方孝孺”这个名字已经深深地烙在了朱元璋的内心。后来,方孝孺被仇家所牵连,卷进了一场官司当中,被逮捕至京。朱元璋看见名单中有方孝孺的名字,就将他免去处罚。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方孝孺因朝中大臣的推荐,再次受到朱元璋的召见。朱元璋还是说:“现在不是用方孝孺的时候。”碍于朝中大臣一再举荐,朱元璋就授予方孝孺汉中府学教授的职位,只是个刚入流的从九品学官。以方孝孺的才学、人品和声望,九品学官显然是不公平的。其实朱元璋心中有数,他是想将方孝孺留给自己将来的接班人。

而方孝孺这时候已经做好了准备,毕竟对于一个三十五岁的男人来说,正是成就事业的黄金时期。

朱元璋死了,孙子朱允炆继承皇位,就是建文帝。这时候又有人向他举荐方孝孺。经过洪武年间的血腥清洗,这时候的帝国权力系统可以说陷入了人才荒。朱允炆把方孝孺从汉中召来南京任翰林侍讲,第二年又将其升为侍讲学士。职务级别虽然不是很高,只是从五品,但却很有实权,建文帝非常倚重于他。

君臣二人的关系亦师亦友,每遇国家大事难以决断,朱允炆第一个想到的人就是方孝孺。可以说,方孝孺成了朱允炆智囊团中的一名政务高参。这种依赖性并不仅仅局限于政务方面,就连平日里读书学习遇到的疑难问题,建文帝朱允炆也会去请教方孝孺。建文帝上朝处理政务,对官员们的提议,有时就命方孝孺当场批答。同时方孝孺还是修撰《太祖实录》领导小组的组长。燕王朱棣起兵后,朝廷讨伐他的诏书和檄文都是出自方孝孺之手。

在年轻幼稚的建文帝当政的四年中,比皇帝大二十岁的方孝孺充当着朱允炆精神导师的角色。意气风发的朱允炆对学识渊博、人品出众的方孝孺寄予了无限的信任与期望。四十出头的方孝孺正值一个男人开创事业的巅峰期,他的政治抱负正在一点点实现。

眼前这个青春勃发、宅心仁厚的书生皇帝,对他的这位老师尊崇有加。君臣同心,朝堂之上一片和谐。他们在成全对方的同时,也在成全自己。

建文帝执政的四年时间,正是沉寂半生的方孝孺一步步走向人生巅峰的四年,也是他一步步滑向权力深渊的四年。在建文帝朱允炆打造的帝国上层权力结构中,齐泰、黄子澄和方孝孺犹如并驾齐驱的“三驾马车”。三人均是帝国的饱学之士,更是书生中的道德标杆。他们的言行为天下读书人所敬仰,普天下的士人都愿意追随他们。

朱允炆本来就是性情温和之人,而他所倚重的这“三驾马车”,更是文人中的典范。自古以来,书生治国并不缺乏飞扬的激情,也不缺乏理想化的施政纲领,缺乏的往往是掌控政治全局的能力。

而这时候,弥漫在帝国权力中枢的书卷气,使得朱元璋留下来的铁血政治来了个大转变。建文时期的“三驾马车”,定下了以儒治国、以礼治国的治国基调。建文帝与三人进入了一个你侬我侬的蜜月期,君有情,臣也尽心。朱允炆的执政理念与他的皇祖父朱元璋是截然不同的,两人的不同是颠覆性的不同。朱元璋奉行的是个人专制和铁血规则。而对于齐泰、黄子澄和方孝孺这“三驾马车”来说,建文帝对他们的倚重与信任,给了他们无穷无尽的动力。可惜的是这种动力并没有及时转化为治国的效率,文人的高度热情换来的却是政治上的不成熟和冒进,这就在无形之中拖了帝国前进的后腿。

“三驾马车”跑得虽然十分卖力,却让人感觉有跑偏之嫌。留给他们的时间是有限的,跑得越卖力,离他们的目标反而越远。

“三驾马车”左右了建文帝朱允炆短暂的政治命运。虽然齐泰、黄子澄和方孝孺联手打造了“建文新政”,但哥儿仨在具体分工上却各司其责,齐、黄致力于削藩,方孝孺忙于推行新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方孝孺是建文帝执政期间的总设计师,总揽全局。建文帝的这种做法改变了朱元璋时代那种独揽大权、一个人说了算的专制局面,无形中扩大了臣属的权力。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