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诺曼风云:从蛮族到王族的三个世纪 > 第十四章 恶人威廉(第1页)

第十四章 恶人威廉(第1页)

公元1154年,罗杰二世的幼子威廉一世继承王位。看起来这是一个绝佳的选择。23岁的威廉一世仪表堂堂,再现了先辈的高大威猛,气势上便胜过了矮小的地中海居民。他长着一脸浓密黝黑的胡须,以力大无穷而著称,据说能双手将马蹄铁掰直。然而,尽管体格比罗杰二世更庞大,他几乎不具备父亲的政治技能。这主要归咎于罗杰二世本人。继承伟人的事业向来不易,但罗杰二世几乎没有用心培养接班人。他只是不停地指出儿子的不足。

罗杰二世和第一个妻子育有4个儿子,威廉一世是幼子。人们认为他不可能也配不上继承王位。事实上他也没有受到重视,罗杰二世没有给他在行政机构或军中安排要职,不曾为将来接班做准备。他独自成长,享受着王宫的奢华生活,不用承担任何责任。不到10年,他的生活彻底改变了。兄长们先后意外离世,30岁那年,毫无准备的他突然被推上王位。

不出意料,威廉一世更迷恋于享受生活,而非学习治国。他忙着修建更奢华的宫殿,把日常事务交给他人打理,多数情况下甚至都懒得任命新的大臣,只是萧规曹随,确认先父的选择。唯一的例外就是他亲自任命年轻的大臣马约为海军最高统帅。

这是一个明智的选择。马约的父亲是南意大利城市巴里的一名法官,良好的出身保证他接受了最好的古典教育。在巴勒莫的国际化环境下,他极其坚持自我,完全无视大众潮流或者柔性的风格。威廉一世对狩猎的兴趣甚于治国,要是没有马约的铁腕,他在王位上根本待不了几个月。

自罗杰二世晚年以来,西西里面临的国际环境变得越发凶险。拜占庭和德意志帝国均处于强人统治之下。德意志的皇帝是凶残的腓特烈一世,君士坦丁堡的主人是精明圆滑的曼努埃尔一世。不过威廉一世也很幸运,两位皇帝互不信任,阻碍了他们之间的合作。腓特烈一世在加冕仪式上宣称要重建伟大的西罗马帝国了,这就意味着他要控制西西里和南意大利。由于这两个地方不久前还属于拜占庭帝国,腓特烈一世把曼努埃尔一世视为主要敌人。基于这一想法,他与教皇缔约,将拜占庭排除在诺曼王国的地盘之外。同时他还与曼努埃尔一世保持交流,表面上提出协同行动,但总是借口拖延。直到腓特烈一世独自出兵征服意大利,曼努埃尔一世才发现这是谎言。

由于意大利北部地区反德情绪高涨,腓特烈一世以为自己会遇到麻烦。但他跨过阿尔卑斯山后,发现整个半岛已经陷入宗教动乱。

阿德里安四世(AdrianⅣ)是有史以来唯一的英格兰教皇,也是最近一位志在改革的外国教皇。之前他初试牛刀便重组了斯堪的纳维亚教会,并期待彻底整肃罗马教廷。然而,通往罗马之路让他猛然觉醒。多年来罗马元老院的权力迅速膨胀——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教皇的权力,而彼时重建罗马共和国传统的运动方兴未艾,要求剥夺罗马教廷的世俗权力,恢复罗马的旧日荣光。

这一运动的领袖是一位僧侣,人称布雷西亚的阿诺德(ArnoldofBrescia)。他彻底激发了公众情绪,导致阿德里安实际上成为梵蒂冈山上的囚徒。作为回应,阿德里安史无前例地把整座罗马城逐出教会,等同于向罗马宣战。他禁止人们前来基督圣地旅游,也不允许他们在这里做礼拜、受洗或者举办婚丧仪式,直至针对教皇的禁令解除。考虑到当时的社情民意,对于一位新登基的外国教皇来说,这个策略着实大胆,但却收到了成效。阿诺德的反教皇行动坚持到了圣周的星期三,但人们不敢想象到了复活节那天没有圣餐礼(更不用说旅游收入),这降低了公众对他的支持。到了星期四上午,阿诺德被自己的支持者驱逐,而阿德里安扬扬得意地庆祝复活节弥撒。

这次胜利为罗马赢得了暂时的平静,但无助于解决北方其他地区的问题。同时,腓特烈一世无意与支持共和的理想主义者打交道。面对以共和主义之名顽抗的北意大利城市托尔托纳(Tortona),他彻底摧毁了整座城市,驱逐全城居民。情绪暴躁的他随后把目标转向罗马城。

阿德里安处境不妙。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对罗马的统治多么虚弱,因为残酷的现实使民众仍希望实现自治,而且他并不信任过于强大的腓特烈一世。阿德里安刚刚取得对共和主义者的暂时胜利,不愿成为德意志皇帝的棋子。他在城外扎营等候腓特烈一世。

二人的会面并不顺利。德皇打算以罗马主人的身份进城,而教皇顽固地坚持自己的尊严。腓特烈一世一开始就因礼仪问题争吵不休。他拒绝按照惯例,步行为教皇牵马引路,声称自己不是马夫。但阿德里安明确表态,没有这个程序德皇不得进入罗马城。腓特烈一世拂袖而去,但随着他明白教皇不可能让步,他又重新安排会谈,勉强照办。

随着不快之事烟消云散,二人也达成协议:任何一方都不得与西西里的威廉一世、拜占庭的曼努埃尔一世或罗马城的共和主义者媾和;作为回报,阿德里安同意将腓特烈一世的敌人统统逐出教会,而德皇将遵从教皇的权威。

阿德里安出于非常充分的理由选择在罗马城外会面。二人正式而隆重地骑马走向城门,却遇上了共和主义者派来的信使。他们声称,只有腓特烈一世先赠送5000磅黄金作为“献礼”,并保证他们世代相传的“权利”不受侵犯,方可准许二人进城。随后这些信使又发表长篇大论,宣扬罗马的光荣传统。腓特烈一世中途粗暴地打断他们,简短地表示“罗马的伟大就在其身后。我来这里不是为了献礼,而是要得到属于我的东西”。

说完,二人顺利进城,腓特烈一世正式加冕。然而,举行加冕仪式已经超出了罗马市民忍耐的底线。这座城市秉持着独立自主的理念,而皇帝加冕的消息引发了市民的愤怒。就在腓特烈一世离开教堂时,示威人群攻击了他的队伍。德皇毫无准备,街头打斗持续到深夜。到了第二天上午,城内的秩序得到恢复,但双方均伤亡惨重。德意志的贵族已经失去了对意大利的兴趣,明确表示希望回国,而作为封建君主的腓特烈一世无法拒绝。阿德里安请求他继续当初进攻西西里的计划,但不到一个月德意志人便撤军离去。

教皇处境危险。为了满足腓特烈一世的要求,他削弱了自己在罗马的地位,但没有得到任何切实的回报。不过幸运的是,他还可以利用另一位皇帝。曼努埃尔一世正在为自己的侵略计划积极备战,并致信教皇,愿意做“教廷的左膀右臂”。46对阿德里安来说,谁击溃诺曼王国无关紧要;如果德意志人不愿相助,远方的拜占庭人也是可以接受的选择。他致信曼努埃尔一世,对他侵略西西里的行动送上满满的祝福。

曼努埃尔一世的外交手段炉火纯青,他的使者发现了蓄势待发的意大利盟友。意大利半岛上的诺曼贵族从来没有真正甘心接受巴勒莫的统治。距离罗杰二世统治他们已经过去了十多年,在他们看来相对温和的继承人威廉就是软弱的象征。拜占庭人用黄金激发了他们内心反抗的愿望,不久之后叛乱遍及整个南意大利。

相比于德意志人,叛乱的诺曼贵族和拜占庭人对西西里构成了更可怕的威胁。贵族们熟知地方情势,并出兵征战,而曼努埃尔一世则提供船只舰队和招兵买马的资金。

为了削弱西西里的势力,叛军首先进攻大陆上忠于威廉一世的意大利城市。第一个目标巴里是诺曼人在意大利最重要的大本营,也是曼努埃尔一世特别希望收复的城市。不到100年前巴里还是拜占庭帝国的一部分,至今希腊人仍是这里的多数人口。忠于威廉一世的守军本已准备抵抗,但随着盟军逼近城下,本地居民打开了城门。盟军进城后开始大屠杀,所有忠于巴勒莫的人均惨遭屠戮。

巴里的陷落使诺曼王国遭受重大打击,也动摇了尚未加入叛军的意大利城市。更糟糕的是威廉一世身患重病。没有巴勒莫的回应,大陆守军的士气骤跌。威廉一世的指挥官马约终于派兵援助围困中的半岛守军,但数月来拒绝加入叛军的守军将领终于也改变了立场。结果援军和守军遭到彻底失败。国王的部队全军覆没,一些摇摆不定的城市也加入叛军的行列。到了初冬,阿普利亚全面沦陷。

此时威廉一世的统治似乎濒临崩溃。仅仅6个月,曼努埃尔一世似乎重新统治了意大利,恢复了诺曼人来到半岛之前的势力范围。他没有偃旗息鼓的迹象。拜占庭军队随时准备进入卡拉布里亚,如果他们成功——这是毫无疑问的结果——那么一水之隔的西西里将会近在眼前。

由于威廉一世患病,诺曼人失败的罪责被全部归咎于权臣马约。当地人不止一次密谋将其刺杀,但都被马约手下遍布各地的秘密警察所挫败。显然这位人见人恨的权臣无法秘密铲除,于是西西里岛上有人公开叛乱,要求处死马约。

威廉一世向来少言寡语,但此事已经对他的政权构成了直接威胁,使他奋起行动。他召集军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袭叛军,马约显然在其左右。叛军首领收到最后通牒:要么投降,接受流放;否则必死无疑。其中一些人表示抗议,称自己是为了国王的利益,但威廉一世显然宠信马约,因此攻击马约就等同于攻击国王。面对下定决心的国王,叛乱迅速平息,叛军首领接受流放。

威廉一世已经从昏睡中醒来,热血沸腾。到了春天,他率领陆军和海军横跨海峡,进军大陆。现在是最好的时机。拜占庭将军、战略总设计人米海尔·巴列奥略(MichaelPalaeologus)刚刚去世,拜占庭的军事行动随之中止。面对全副武装的诺曼西西里部队,各地叛军抛弃了他们的拜占庭盟友,逃之夭夭。拜占庭人再无机会,诺曼人仅用了一个多小时便将他们彻底击溃。拜占庭人的战果虚无缥缈,他们拥有的不过是反对诺曼人的情绪,而非真正的实力。拜占庭势力永久离开了意大利。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