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家长教育孩子的秘密--人性教育 > 第5部分(第1页)

第5部分(第1页)

把握了“忠”的本意以后,各位家长就不会再对“忠”有所误解,认为“忠”不重要了。我们讲“忠厚”,有“忠”才能“厚”,又讲“厚德载物”,有“厚”才能“载”,正如《忠经》所云:“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人之所履,莫大乎忠。……夫忠,兴于身,著于家,成于国,其行一焉”。这是说,无论天、地还是人,没有比“忠”更为重要的了。天、地之所以广大能包容万物,正在于其能尽心尽力、毫无怨言的奉行自己的本职,大地之所以能承载万物,也正在于其能尽心尽力、毫无怨言,奉行自己的本职,而人的道德表现也离不开“忠”这一基础。“忠”代表至公无私,是天地间最高的德行,不但足以立身,兴家,且为立国之基。由此不难看出,如果一个人缺乏对人对事尽心尽力的态度是不可能立身的,当然更谈不上兴家,如果民众连对国家都没有尽心尽力的态度,又何谈立国?

为什么现在的很多孩子经常做事喜欢敷衍了事,嘴上说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为什么现在的很多孩子做事经常半途而废?为什么现在的很多孩子经常作业草草了事?为什么现在的很多孩子总以一种无所谓的状态来待人处事?不能不说跟“忠道”教育的缺失有着莫大关系。

孩子从小喜欢什么,家长就创造条件给他什么。喜欢玩什么就给买什么,可家长却忘记了告诉孩子玩也得玩出点什么名堂,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就是没有让孩子“娱乐也精神”,我买给你,但你得从玩的过程中有点什么收获吧;孩子想学什么,家长就给他学什么,可却忘记了告诉孩子报了名后如果学不到真东西就不要想再学其它的;孩子小时候做事遇到困难想放弃的时候,家长没有想办法帮助孩子迎难而上,反倒是不了了之;孩子好不容易对一件事情感兴趣,尽心尽力的去做的时候,却又被父母强制叫停。如此一来,孩子渐渐也就形成了对事不尽心的态度。

再加之家长受“老实人吃亏”观念的影响,从小就教孩子防人之心不可无,要多长几个心眼。这样一来,孩子对人也不尽心。不尽心的结果是什么,就是“忠”的反面:奸诈。这已经不仅仅是缺乏“忠道”教育了,简直就是进行“奸道”教育。我们经常会感慨“为什么如此小的孩子竟有如此重的心机?”问题就在此,孩子在这种反面思想的教育之下越来越狡猾、越来越奸诈,而这种自食其果的苦头想必很多家长都深有体会,。社会环境固然复杂,教会孩子学会保护自己是应该的,但不宜过早的灌输这些反面的思想,而当以正面之思想教育之,才能使孩子形成正面之思想。“忠道”教育出来的人是善良、正直之人,才能承载一切。“奸道”教育出来的人,必是阴险狡诈之人,家长再给他创造多少条件,他也惜不起这个福。

对人尽心的确会吃一些亏,但有这样一句话不无道理:“别人欠你的,老天会还给你。”对一时一事而言,你是吃亏了,但世界上必然是好人占多数,“路遥之马力,日久见人心。”你长期对人尽心尽力,大家必然是记着的,生活中必然有很多人帮助你,你的人生旅途将随处亮着绿灯,这大概就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另一种注解吧。《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的成长历程难道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吗?所以,家长一定要转变观念,不仅仅是对孩子,也是对自己。诚然,作为家长,即使是“江洋大盗”我坚信也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变成奸诈之人,但我们如果不重视“忠道”教育,就很可能把孩子培养为“江洋大盗”。

家长必须从小给孩子进行“忠道”教育,培养其对人对事尽心尽力的“忠道”思想。关于对事,家长要懂得订立限定性条件,让孩子知道凡事你不做则以,做了你就必须整出点名堂来。当孩子看到别的孩子学舞蹈自己也要学,舞蹈还没学会看到人家在学钢琴就要学钢琴,钢琴还没学会看到人家在学书法又要学书法的时候,决不能由着孩子的性子来,必须让孩子学会了再去选择其它的学习,否则,以后想玩什么、学什么都免谈,这样孩子才会用心去对待,在学到真东西的时候也才能形成对事尽心尽力的态度。当孩子做事遇到困难时,家长可以给出指导意见,但同时,必须让孩子反思是否尽心尽力了,很多时候孩子之所以遇到困难而半途而废就是因为不愿花功夫而导致的,如果家长不引导孩子反思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做这件事半途而废,做其它的事照样半途而废,时间长了,也会形成对事不尽心,完全无所谓的态度。另外,家长不要过多的去干涉、打断孩子正在用心做的事。比如:有的孩子看到父母打扫卫生,孩子也就自觉的去擦玻璃了,本来这是好事,可有的家长会马上让孩子停下,“划着手怎么办?”,有的孩子对某个课外活动很感兴趣,正挖空心思的想把事情做好的时候,父母会说:“功课都忙不好还瞎忙这个,别整了,做功课去。”其实,这些都是错误的教育方式,孩子难得有对事尽心尽力的表现,本来是对孩子形成尽心尽力的态度的很好的教育机会,却被父母给错过了,甚至反倒使得孩子形成了对事不尽力的态度,要知道,没这个态度,功课肯定也是做不好的,擦玻璃也未必就会划着手,即使真划到了也是人生的一种经历,与培养孩子尽心尽力的态度相比,划着一下手有算得了什么?关于对人,一定要从小灌输孩子用心对待身边的人的思想,哪怕是孩子遇到了那种对他不用心的孩子而吃亏了以后,也不能和孩子一起抱怨,或是责骂孩子怎么这么“傻”,“居然会上这种人的当?”家长必须让孩子明白世界上好人是占大多数的,你用心对待别人,别人自然会用心对待你,即使现在吃了点亏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以后懂得防范就行,但并不能因为自己吃了亏就去变成欺骗别人,成为对别人不尽心的人,自己已经很讨厌这种人了,难道自己还要成为自己所讨厌的人?这样的人,别人也肯定讨厌,难道我要做一个让大家讨厌的人?这样,孩子才会形成对人尽心尽力的态度。孩子形成了对人对事尽心尽力的态度,自觉践行“忠道”,成功的机率也就大大增加了。

作者题外话:家长必读      人性      教育      忠道

七、恕道教育

恕作为儒家实现”仁“的方式的另一核心概念(上一章已讲了“忠”),对孩子的培养更应是重中之重。何为“恕”?从字面构造来看,上面一个“如”,下面一个“心”,如你心里面想对自己一样的去对待别人就“恕”。按孔子的解释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讲,这是一条处理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关系,维护人类和平,促进和保护人类文明的一条永不过时的准则。尤其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当今世界,更是越来越凸显出其可贵。如果不坚持这一条原则,就会使得人与人之间采用不正当竞争方式,随意乱来,国与国之间也会为抢市场、抢资源而出现掠夺、战争,这样一来,岂不是天下大乱,亵渎人道主义,践踏人类文明?也正因为此,在联合国将这句话镌刻在了大厅里,被视为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相处的“黄金规则”。“恕”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乃至是全世界的宝贵精神遗产。这是作为一个人在处理与他人交往的关系时所必需遵守的规则,也应是一个人所必需具备的品质。

然而,遗憾的是,祖先留下来的这一宝贵精神财富却很少在我们的孩子品质之中体现出来。如今的很多孩子恰恰是缺乏这一宝贵品质的。我们经常被如下现象所困扰:孩子想要什么就要求父母给与什么,很少去想会给父母带来的麻烦;想发火就发火,很少去考虑会给身边的人带来什么影响;还有的捣蛋鬼一天以“恶搞”、以整人为乐趣,给同学、家长、老师带来很多麻烦。问题出在哪?就出在现在的孩子缺乏“恕道”教育,在西化的社会环境下,孩子本来就已经很自我,再加之父母盲目的给孩子灌输竞争意识,却忘记了告诉孩子在竞争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别人的感受。这样一来,孩子渐渐的就形成了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只顾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的品质。我们很难想象,这样的孩子未来如何在社会上生存?不考虑别人感受的人,必是生活中处处碰壁之人,别人不会都是傻瓜,可以任由你侵犯。

事实上,从天性来看,孩子是具备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善端的。正如孟子所言:“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在遇到大灾大难之时,妇女、儿童要先救,这是不容置疑的;看到一个孩子快被车撞上了,再危险旁边的人会毫不犹豫的去救;至于象地震过程中不顾学生安危,自己先逃跑还大言不惭,宣传放弃学生、逃跑自救有理的某某人,恐怕已经不能将其定义为有人性了。当然,我想这种人在小时候看到屠宰的场面时,恐怕心里也还是会怔一下的吧。而他为什么长大了会干出这种事情来?就是在成长过程中恻隐之心被湮没了。可以讲,一切罪恶的根源都在于人的恻隐之心被湮没,当然,即使是一个杀人犯在杀人前和杀人后我们也还是会从其身上隐约看到一些恻隐之心的表现的,这也不奇怪,因为他毕竟也是一个人,恻隐之心就是在被湮没以后,偶尔表现出来这也正常。当然,这也证明了恻隐之心是人的天性,即使是无恶不作的人也还是会偶尔表现出来的。

恻隐之心就是形成孩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品质的善端,只有有了恻隐之心,才会于心不忍,于心不忍就是在考虑别人的感受了,懂得考虑别人的感受也才会知道、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既然恻隐之心是培养孩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品质的善端,那么,家长进行“恕道”教育自当去挖掘、培养孩子的恻隐之心,进而让孩子懂得考虑他人的感受。

当你带着孩子在街上看到弱势群体的时候,你在孩子面前是用瞧不起的眼光看待他人呢还是让孩子知道,这些人也很不容易,应该对他们施以善举;

当孩子看到某样东西就想要而提出过分的要求时,你是硬撑着面子给孩子买呢还是明确告诉孩子要那个东西会造成我们家里面哪方面的开支缩减,或是会给父母带来什么麻烦?

当孩子在一群孩子中很霸道时,你是认为自己的孩子很有本事呢还是会告诉孩子如果别人对你很霸道,你愿意吗?

正是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对生活中的这些点滴细节的处理,直接影响一个孩子的“恕”的观念的形成。家长对人或者延伸开去对哪怕是一草一木的善举,会帮助孩子巩固恻隐之心,孩子从小有了恻隐之心以后,才会去考虑他人的感受。而随时趾高气扬,瞧不起别人或鄙视他人的家长则造就飞扬跋扈之人,孩子的恻隐之心会渐渐消退,当然,不会去考虑别人的感受,更不会懂什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孩子提出的过分要求,家长不注意引导和控制就会使得孩子渐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当“别人一定要满足我的要求”变成孩子固有的观念之时,还哪里会去考虑别人的感受?只会考虑自己,何来“推己及人”?当孩子在小伙伴面前很霸道的时候,说明他已经有这种不考虑他人的习惯了,家长如果不及时加以制止和引导,让孩子明白“谁都不愿意被欺负,包括你自己也是这样的”,问题就严重了,因为,他们会以为控制别人、欺负别人是很成功的表现。很多家长都在感慨,“孩子,父母为你付出了那么多,怎么还这样对待父母呢?!”可家长有没有想到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你曾经也犯过上述错误呢?或者你从来就没有下意识的去培养孩子“恕”的意识呢?

家长必须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去用自己的善意、善举来影响孩子,帮助孩子形成恻隐之心,在此基础上再加以教育,才能使孩子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和习惯。具体而言,我们可以采用如下方式来对孩子进行教育:其一:家长可以从小就带着孩子一起参与一些社会慈善及福利活动。让孩子意识到身边的多弱势群体,往往是由于生存的环境所导致的,他们虽然无法选择出生,但他们同样在为自己的生存而拼搏着,他们是值得尊重的,如果换个出生和成长环境,他们可能比我们要优秀得多。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让他们也有更多的机会来改变自身的命运。这样,可以使孩子从小就培养出恻隐之心。其二:要随时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宽容待人。例如:当孩子与家人或与同伴产生矛盾时,家长耐心教育孩子,帮助他找出原因及解决方法,如果错在对方,应告诉他:“我们都会有做错事的时候,当我们做错事的时候如果别人对我们得理不饶人,我们是什么感受?当我们做错事时我们渴望得到别人的原谅,那我们应该学会原谅别人,不要得理不饶人。”其三:要创设温馨、和谐的环境。孩子生活的环境对他们身心的发展影响很大。试想:生长在自私气氛浓重,三天两头打架、吵闹的家庭中的孩子,怎能学会去爱别人,宽容待人?所以家长要创设和睦的家庭气氛,让孩子在一个温馨、和睦的环境中生活。其四:家长应帮助孩子学会交朋友,让他感受到爱别人所带来的喜悦。一个缺乏朋友、内心孤僻的孩子很难学会原谅别人,家长只有让孩子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感受到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所带来的伙伴的认同,才会使孩子真正体会到这一原则对自己的意义所在,也才会不断的去按这一原则做事,最终形成自己的思维习惯和做人原则。其五:当孩子犯错时,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必须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原则。很多家长就是不注意这一点,对其他人,家长坚持得很好,可当面对自己的孩子的时候,父母往往会被“我是爱孩子的,是在教育孩子”这样的热切心理所遮蔽下忘记了这条原则。事实上,为什么很多时候对孩子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就是因为家长么有把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条原则,要知道,孩子不仅仅是你的孩子,孩子也是人,如果父母的爱不讲方式,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就会变成讽刺、挖苦、抱怨、谩骂、打击,试想一下,当别人以这种方式来教育你的时候,你听得进去吗?所以,家长也一定要注意自己坚持好“己所不欲,勿施于孩子”这条原则,这样教育才会有成效。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感受到了父母对自己的宽容,生活中他们也才会主动去宽容别人。

作者题外话:家长必读      人性      教育      恕道

八、礼貌教育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春秋左传》更有“文章之美谓之华,礼仪之大谓之夏”之说。中国之所以又叫华夏,正在于,当其它大多数国家还穿着树叶、兽皮到处乱跑、甚至是还在裸奔的时候,我们已经懂得了穿衣服,而且还懂要穿得漂亮,“文章”就是衣服上的花纹,有花纹作为装饰衣服也就“华美”了;当其它大多数国家还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时,我们已经在周朝建立了完备的礼乐制度,不仅有礼了,而且还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了下来。而就服饰而言,我们也包含了“礼”的内涵,不同身份、不同场合穿什么样的衣服都很有讲究。自古以来,我们就有“以礼治国”之传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