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铁血巴方 > 第8部分(第2页)

第8部分(第2页)

武丁统治的时期,商朝着手建设更加庞大的国家机器,包括完整的官僚体系、完善的分封制度和成建制的军队,历史上称为“武丁中兴”。武丁更是一位能征善战的军事统帅,据甲骨文记载,武丁在位59年期间,共与80多个方国发生过战争,将它们并入商王朝版图,并相继征服周、畀、宙方、下危、鬼方、土方、羌方等远近方国(其中的“周”虽得以保留,成为商朝西部的属国和屏障,但武丁养虎不除,终成大患,后文自有分晓),从而巩固和加强了殷商王朝的统治,也为华夏大国初步奠定了疆域基础:

“……是时,舆地东不过江黄,西不过氐、羌,南不过荆蛮,北不过朔方,而颂声作。” (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

虽然商代领土已大大超过虞夏时期,其势力范围也通江达海,但实际疆域只有现在的河南、河北和山西、陕西局部,似乎还有辽宁的部分地区。“国之大事,惟祀与戎”。武丁是个很讲究领导方法的人。作为一国之君,武丁并没有面面俱到,而是把他的工作重点放在祭祀和军事上。如何运用军事手段,去体现国家意志、维护国家利益,是贯穿武丁一生的主旋律。

当时商王朝周围,只有一些城邦性质的蕞尔小国,力量小而分散,与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国家政权、拥有两万人以上常规部队的商王朝相比,就好像散兵游勇遇上了正规军,很难组织起像样的抵抗。也难怪大多数时候,武丁能够摧枯拉朽,无往而不胜。

随着武丁的南征北战,殷商的周边环境已经基本稳定,短期内很难有什么力量能威胁到王朝的安全。然而,让雄才大略的武丁一直牵挂的,却是名不见经传的南方诸国。

在甲骨文中,人们发现一个陌生的国度——“虎方”,给商王朝制造了麻烦。

贞,令望乘暨举途虎方,十一月。□举其途虎方,告于大甲,十一月。□举其途虎方,告于丁,十一月。□举其途虎方,告于祖乙,十一月。(《甲骨文合集》)

这条卜辞,记载的是武丁为了征伐虎方,先后向先祖大甲、祖丁、祖乙举行告祭、请求庇佑的活动。“兵者,凶器也”,稍有不慎,就会引火烧身。武丁是人不是神,但凡用兵,也必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次对虎方的战争,一向勇武的武丁居然也要求列祖列宗给予保佑——即使在甲骨文中,这样的仪式也很少记录,仅见于征伐土方等少数劲敌。这说明虎方也很强大,商王对此非常慎重,甚至并无必胜把握。

虎方,一个文献上从来没有记载过的名字,成为破解武丁南方行动计划的重要线索!

一开始,人们搞不清虎方的确切位置,只是隐约联想到“廪君化*”的故事,觉得虎方应该与巴人有关。但也有人持不同意见,说虎方应该在淮河南岸或两湖之间。

可是,随着对武丁行军路线的分析,这个神秘的虎方终于渐渐明朗。

这和商代的军事制度有关。武丁的常规部队—— “王师”只有左、中、右三军,总数不到三万人。每遇有重大军事行动,一般以王师为骨干,再沿途调集附近的方国友军作为补充。甲骨文中说“令望乘暨举途虎方”,实际上向我们透露了虎方的真实方位——“举”、“望”是参加虎方之战的二个氏族,“望”在淮河上游北岸,“举”则位于湖北中部的举水流域。根据武丁的军事部署,以及几百年后西周铜器铭文中对周王*虎方的记载(详见第四章),人们开始确信:武丁亲率举、望二部“奋伐荆楚”,兵锋所指,就是长江上游和荆楚腹地,大致在今天的荆襄以西、三峡以东的这片区域!

从地下文物反映的文化类型来看,荆襄一线似乎成为一条分水岭:这条线以东的汉南各地,多见商代文化遗存。反观荆州以西出土的文物,形态特征却跟商代器物大相径庭,虎文化的符号明显增多:这一带地下发掘出来的戈、剑等,普遍铸有虎形纹饰,再后来,最具代表性的巴人器物“虎钮錞于”,其出土范围基本在如今的渝、鄂、湘、黔之间。

这一带,正是三千年后的土家族居住最为集中的地区。

结合巴人*图腾崇拜的记载和当地土家族至今尚有奉*为家神的民间习俗,人们相信虎方所在的位置,应该在湖北西南部,在巴东一线与巴国互相纠结,向南可能延伸到湘西。后世还有 “楚人既克夷虎,乃谋北方” (《左传&;#8226;哀公四年》)的说法,证明后来崛起的楚国也是在征服这里的虎方以后,才真正走上强国之路。

巴方和虎方,同宗同源。虎方所处的区域,明显以巴文化为主:“有红花套、荆南寺、中堡岛、杨家咀、白庙、朝天咀、路家河、三斗坪和鲢鱼山等有早期巴文化遗物出土的遗址或遗存不下30处”(王善才《香炉石遗址与香炉石文化》)。这片区域,是古代巴文化向东冲出清江河谷和长江三峡、在江汉平原的延伸。原来,正是千年的*、不死的廪君,支撑着虎方的精、气、神!

然而,此时的虎方毕竟尚不足以威胁强大的商王朝。武丁的劲敌,究竟在哪里呢? txt小说上传分享

风雨盘龙城

即位后不久,年轻的武丁就得到一个令他坐卧不安的消息:商王朝很早就设在南方、历代商王苦心经营的重要据点——盘龙城,不知道什么原因,突然变得不大听话了。

一个小小的南方小城,居然让殷商朝野振动,虽然蹊跷,却事出有因。

说到这里,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就是殷商时期的青铜文明。商代的青铜铸造技术几乎一夜之间就发展到顶峰,那些美仑美奂的商代青铜器仿佛从天而降,令人叹为观止。起初人们以为,青铜文明源自殷墟,其缔造者自然非中原群众莫属。可是五十年前一个偶然的发现,让人们对此又有了新的认识。

1954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将一座神秘的古城裸露在湖北武汉近郊的盘龙湖畔。闻讯而来的考古人员惊喜地看到:在这座三面环水的盘龙古城里,竟然保存着三处大型宫殿的基址,以及酿酒、制陶、冶铜等手工作坊——这座功能完备、在历史上曾屹立过两三百年后又豁然倒下的古代城池,在黄土中至少已掩埋了三千年之久!

随之而来的发现,让考古人员目瞪口呆:盘龙城的夯筑技术,宫殿布局和建筑方法,城外墓地的丧葬习俗,甚至同为北偏东20°的建筑方向等,都与千里之外的北方商城一模一样。更令人称奇的是,盘龙城出土青铜器的种类、造型和装饰花纹都和北方极其相似,两件同类的青铜器摆在一起,连专家也很难凭肉眼分辨出它们来自南方还是北方!

毫无疑问,这是一处和商王朝关系极为密切的城池。可问题是,商王朝煞费苦心,在遥远的南方通衢之地修建这样一处堡垒,目的是什么?

带着太多的疑问,历史学家从盘龙城出发,去寻找早已湮没于黄土的历史之谜。他们深邃的目光穿越时空,洞察古今,不会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很快,他们有了新的收获!

前面说过,在铜料中加入锡和铅,是冶炼青铜的基本方法。细心的科学家发现,无论是铜矿、锡矿中伴生的微量金属铅,还是作为青铜生产原料之一的金属铅,都由四种稳定的同位素204Pb、206Pb、207Pb和208Pb组成,其中常见的是204Pb,但在殷墟和盘龙城发现的青铜器中,206Pb、207Pb和208Pb同位素含量却特别高。

这种异常的“高放射成因铅”,全世界都十分罕见,我国也仅仅在四川南部、云南东部及云贵相邻的地区有发现。换句话说,殷商时期黄河下游的青铜生产,勿庸置疑地使用了来自中国西南,也就是长江上游附近地区的金属原料!

这些添加剂的用量虽然不大,但武丁以前的每一件青铜器中几乎都有。打开地图我们赫然发现:它们不仅来自巴山蜀水,而且从产地到商王朝所在的黄河下流地区,运输路线只有三条:长江、清江和嘉陵江。显然,不管从哪条路走,都必须经过巴国的控制地带!

科学,有时会直接告诉你真相,却又把过程搞得更加扑朔迷离。科学家甚至还发现:武丁时代以后的商代青铜器中,这种特殊的铅原料竟然又神秘地消失了!

除了铅以外,铜和锡在我国的分布状况也颇有意思。北方地区至今都没有发现锡矿。中原铜矿矿点虽多,且大都靠近夏商时期的都城遗址,但储量很少,不能大规模开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