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铁血巴方 > 第11部分(第2页)

第11部分(第2页)

“东有巴、賨,绵亘百濮。”(汉&;#8226;扬雄《蜀都赋》)

“于东则左绵巴中,百濮所充。”(西晋&;#8226;左思《蜀都赋》)

“濮夷无君长总统,各以邑落自聚,故称百濮。”(西晋&;#8226;杜预《春秋释例》)

大致看来,濮地可能在蜀国东面的巴方附近和三峡、荆襄、夷陵一带,包括汉水以南和清江、澧水流域,向南或许还延伸到武陵山区。这里范围很广,人口很杂,历史上各种势力此消彼长,但只要把它与巴、楚关联,就有章可循。

至于江汉平原一带,先有三苗控制,接着巴人在此扩大影响,其后虎方扬威于商周、百濮散居在各地,最后才逐渐脱离巴方,沦为楚地。朱俊明先生认为“古荆为巴”,是很有道理的。公元前700年前后楚人发展的最初阶段,就是占了濮人的地盘起家的。濮人是否立国并不重要,但后来楚国的大片国土,基本都来自于濮。

“楚熊通……自立为武王,……始开濮地而有之。”(《史记&;#8226;楚世家》)

可见,楚脱胎于濮,濮共生于巴,濮人和楚人的基本群众都是巴人。

楚人立国之初,“濮在楚西南”。当时关中平原上的周王远眺南国,心里喜滋滋地想:“巴、濮、楚、邓,吾南土也”(《左传&;#8226;昭公九年》),此时的濮人尚有一席之地。但后来随着楚国渐强,濮人的生存空间再次被压缩,终于沦为“远夷”:

“巴、楚、邓,中夏之国,惟濮为远夷耳。”(《春秋左传正义》)

“中夏”这种说法,是一种以“夏”为中心的文化认同。先周之前以“有夏”为荣,相比而言,“濮”不仅是“夷”,而且是“远夷”,明显已被疏远。濮人从此淡出中原文明的视野,不再引人注意。

略有争议的是“彭”。

彭姓,是巴人的后裔——土家族的大姓。《括地志》中提到,楚国西南的濮地,曾有“彭州”,而且武王就是率领这些“西南夷诸州”伐纣的。又说古彭国在“戎府”以南,“戎府”即戎州都督府,是唐初设在四川宜宾的军政合一的最高权力机关。《括地志》又是唐代的书,因此这个描述很明确,它既不会是成都西北的彭州,也不大可能是江苏徐州的那个“彭城”。从方位上看,似乎重庆东南、乌江下游的彭水一带比较符合。

彭水是早期巴人西进的重要据点,著名的郁山盐泉就位于彭水东南。彭水也曾是中国西南地区举足轻重的历史重镇,此地汉属涪陵,唐置黔州,曾一度成为中央政府羁縻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中心。

问题是,巴蜀地区与“彭”有关的地方还有很多,岷江下游的成都南有彭山县,嘉陵江畔的阆中市郊也发现过彭城遗址。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尚书》中出现的“彭”,应该是古代巴国附近的一个小国,属于巴方军事联盟的一个组成部分。

顺便说说,夏商时期淮河流域的徐州一带也有过一个大彭国,后来被商王武丁所灭。有趣的是,就在西周取代殷商之后不久,淮河南面出现了一个新的诸侯国,它就是吴国。翻开《史记&;#8226;吴太伯世家》,头几句话就会让你吃一惊:吴国的开国之君,竟然是在周文王姬昌小时候就离开岐山神秘出走,一度杳无音讯的两位至亲伯父。这当中肯定有些蹊跷!

把心中的疑团搁一搁,且看剩下的“卢”、“髳”两国。

“卢”,一说在川南泸州,但杜预称之为“南蛮”,多数人认为应该就是“卢戎”。商周时期,汉江中游的荆楚腹地有两个唇齿相依的苗蛮小国,称为“罗国”和“卢国”。其中卢国(卢戎)位于今湖北襄阳以西的南漳一带,罗国则在南漳东面不远的宜城山区。汉水在这里有条支流叫蛮河,卢国和罗国一个在河的上游,一个在河的下游,彼此距离很近。

卢戎尊虎崇虎,也是巴人一脉。它面积虽小,实力不俗,不仅参加过武王伐纣,还曾联合罗国将新兴的楚国打得找不着北——公元前699年楚国伐罗,“罗与卢戎两军之,大败之”(《左传》)。不过这对难兄难弟终于后继乏力,先后为楚所灭。据说秦汉以后卢戎和罗人的后裔辗转来到朝鲜半岛,建立了辰韩、弁韩以及后来的新罗国,从此开创了朝鲜的历史,不知道是不是真的。韩国人自称“太极虎”,也似乎与西周和巴人有关。

“卢”在《牧誓》八国中虽然分量不重,但它附近有座山非常有名。此山是后世楚国的基业和起点,它就是位于蛮河南岸的荆山。荆山后来的故事,和岐山、巴人都有关系。

“髳”也是巴人的一支,这倒没人怀疑,但对它的具体位置却各执一辞。《括地志》云:“姚府以南,古髳国之地。” “姚府”即姚州都督府,是唐代在今云南姚安设置的军政机关。姚安在云南中部,和岐山远隔千山万水,如果那里的人也跑到牧野凑热闹,就有些瞎胡闹了。《括地志》的说法不大可信,因此《辞海》说“髳”是“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名,分布在今川南、滇北一带”,把古髳国的位置悄悄北移了一些,但仍然太远……

一个一个看下来,我们终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常璩说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还真不是一句空话!

从《牧誓》八旅中我们看到,武王所率的王师中,除了周原本族的士兵,和西羌一带“有夏”遗民以外,尚有以“微”为代表的关中地区沿途归附的中原小国。这些力量虽然精锐,但毕竟还不足与纣王抗衡。剩下巴师五国,合蜀为六,已在兵力上占了大半——这就是“巴蜀之师”的班底!

更重要的是,从参与伐纣的八支人马的方位来看,庸人来自汉水流域,蜀人来自岷江流域,羌人来自渭河流域,髳人来自丹水流域,微人来自汾河流域,卢人来自蛮河流域,彭人来自乌江流域,濮人来自嘉陵江流域,基本上占据了整个关中平原及其西北、西南地区。甚至,跟随武王长途奔袭的那些巴蜀战士还只是冰山一角,他们身后所各自拥有的那一方水土才是“巴蜀之师”的真正含义:巴蜀地区始终为武王伐纣提供稳定的后方、不绝的后援,和极其广阔的战略纵深。

岐山,实际已动员了大半个中国的资源和力量与商王朝决战,胜负之数,可想而知!

这种立足巴蜀、通谋天下、纵横万里的政治智慧,着实让后世枭雄们受益非浅。三国时期的“智圣”诸葛亮这样说过: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诸葛亮《隆中对》)

益州,就是巴蜀之地;荆州,也是巴蜀的延伸。诸葛亮给刘备出的点子,说白了就是西周文武图商、秦王统一六国和刘邦平定天下的成功经验。你看,从两周、秦汉到三国,一千三百年的天下大势,表面上看是在中原逐鹿,底下的功夫却全在巴蜀。

但是,一个更大的疑问浮上心头:这样强大的后援力量,岐山又是怎样联络上的呢?难道,当时也出过一个“诸葛亮”吗? 。 想看书来

丹水秘道

回过头来,我们还要看看前面那个没怎么说清楚的“髳”。

《牧誓》这样重要的官方文件,对盟国的排位一定经过仔细的推敲。何况“礼”源于周,重视礼仪的传统,不会让武王犯下颠三倒四的低级错误,这就更让我们确信,《牧誓》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