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游方记 > 第1部分(第1页)

第1部分(第1页)

自序:旅行,遍览世间风景

有故乡的人,一定不会是老在一个地方呆着的。

“天津是我的第四故乡。”

2009年4月,我出差天津,与当地人套瓷说——假使在一个地方连续呆半年以上,便可称作故乡的话——第一故乡当然是家乡;18岁后,来北京上学、工作至今,时间已经超过在家乡的时间,算是第二故乡;期间去香港生活三年半,算是第三故乡;大学期间,在天津实习半年,应该算是第四故乡了……

此外,这些年得工作之便,从大的行政区划上来看,走遍了除台湾之外的中国省份,偶尔也去国外走走。时间虽长短不一,长则以年月计,短的只有三两日,这些生活、工作的经历,或公或私,个别可能还会在个人简历中增加几行。长远来看,有如人生中的一次次迁徙或旅行。

享受旅行的快乐,已然成了我的一种追求和乐趣。

乐趣从何而来?

寄情于山水,是简便易行的了。在山水之间取己所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自得其乐,也乐在其中。

旅行中,我更偏爱的是瞻顾历史遗迹。这其中,或知名或不知名,既有让人流连忘返的实物,背后还有值得玩味的故事。

能够留存下来的历史遗迹,本身一定有其独特的价值。有些直观外在,有看得见的风景,其背后的人与事,虽无形,却又组成另一道看不见的风景,可能更生动和惊心动魄,意味无穷。由物而人、而事,引出一段历史,牵出几段逸事,遗迹便活了起来,不再仅仅是静态的实物。

山水风景的背后,常常与人、神密不可分,会有许多传奇故事与之关联,或确凿无疑,或牵强附会,因与山水贴切、巧妙的结合,成就一道新的动态风景,亮丽而富有韵味,凭添几分人文色彩。

寻找风景背后的故事,光靠解说词是不够的。徜徉在这些风景之中,我总不忘采风于民间,从故纸堆中理出它们的历史源流和趣闻逸事,在人与景、人与人、人与历史的互动中,找寻灵感,获得惊喜,以至于浮想联翩,怡然自得。

谁曾想到,走到风景之中,如今时兴的却是发呆:置身世外,脑子一片空白,让自己彻底地轻松和放松。深居闹市、奔波于职场的人们,心底难免会有这样的渴望,只要下定决心,其实可望也可及。

旅行中的发呆,也是一种境界。发呆,并不就是什么都不想地发傻发楞,而是抛开烦恼,远离压力,说自己想说的话,想自己想想的问题,做一点自己喜欢做、感觉又放松的事。这种自由和快乐,乃至精神上的愉悦,平日里难以企及,我在旅行中常常孜孜以求。

与人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旅行中,或观察,或思考,或欣赏陶醉,或品评感叹,于是有了《芷江旧事》、《走在阿炳故里》、《凝固在阎府的历史》、《故乡的“笑问”》……还有《西藏旅行见闻》、《俄罗斯的面纱》、《走马观花巴阿秘》……既有旅行现场的记游,也有往日游历的追忆;既有看得见的山物风貌,更有背后看不见的人文风景——我想展现的就是这样一副立体而有景深的风景。自己欣赏的同时,以图文的形式把它们呈现出来,与人共赏,与人同乐,不亦乐乎?

书名《游方记》,取“云游四方”之意,表明的正是我的一种生存状态和生活意趣。

旅行就是看风景,但风景并不都在风景名胜处。静下心来,懂得了欣赏,则留心处处皆风景——人生,也不过是次旅行,真有了这样的心态和心境,便时时刻刻、随时随地,仿佛都在旅行,遍览世间风景。

同去?同去!

2009年5月17日晚于官园

txt小说上传分享

芷江旧事

出怀化西行约一小时,到芷江侗族自治县。芷江,古属“五溪蛮地”,处湘西,“据楚上游,滇南贵州之往来其途,若门户之必由”。抗战爆发后,因特殊的地理位置,芷江成了西南大后方的前沿军事基地,是中国军民抗战后方的前方,前方的后方。芷江机场和芷江洽降,使芷江一时为世人所瞩目。我们一行人出差到芷江,对那里的抗战遗迹,尤有兴趣,说慕名而来,也不为过。县城城东七里桥,有“芷江受降城”。走进受降城,迎面就见“芷江受降纪念坊”,正面中门上端书“震古烁今”,中柱题联“克敌受降威加万里 名城揽胜地重千秋”,均为蒋中正题写,侧柱题联“得道胜强权百万敌军齐解甲 受降行大典千秋战史记名城”,为李宗仁题写,还有当时的国民政府要员于右任、孙科、何应钦、王云五、白崇禧等的题词、题额。纪念坊建成于1947年8月,样式为凯旋门,门上有象征胜利的“V”字。芷江受降城旧址,原为中美空军兵营、俱乐部,也是美军援华飞行大队的驻地,陈纳德将军带领的飞虎队曾驻守在这里。陈香梅女士亦曾来过这里,并题有“芷江本是英烈地,中美情谊五十冬”。中国人民抗日战胜利受降旧址正门 本文配图均由红网陈宗昊提供受降纪念坊3抗战爆发,芷江机场投入使用后,中、美、苏空军相继进驻芷江机场,国民政府部分军政机关、军工企业陆续迁来。驻芷空军除在芷江上空阻截和击毁入侵日机外,还先后主动出击并配合从重庆、昆明起飞的战略轰炸机,袭击日军湘北兵站及白螺矶、汉口、九江、南京等地的日军机场、军火库,有效地摧毁日军飞机、车辆、船只、弹药,切断日军在华中、华南的水陆运方 输补给,牢牢控制着江南地区的制空权。遥想当年,战火纷飞下的芷江,一定是一派紧张与忙碌,正义与邪恶在这里进行着殊死较量。而芷江机场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昭示着抗战胜利的一线曙光。1945年8月,中、美、日三国政府决定在芷江举行受降仪式,地点就选在美军援华飞行大队的驻地。当时的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主理此事。21日下午3时至5时,举行正式洽降仪式时,侵华日军总参谋次长陆军少将今井武夫出席,因其军衔低,何应钦自己没有出席,而是让国民政府陆军总部参谋长萧毅肃中将代表出席,美军作战参谋长柏德诺准将同时出席。今井武夫交出了在华兵力分布图,接受了载有日军投降的详细规定备忘录。作为中国战区受降全权代表,何应钦随后在芷江部署全国16个受降区100处缴械点受降事宜,20天签发24份备忘录。据说,因与日本签订《何梅协定》而遭国人唾骂的何应钦,此次因主理芷江洽降,多少给自己挽回了一些面子。受降城由受降堂、国民政府陆军总司令部、何应钦办公旧址等三栋鱼鳞板双层木结构平房组成,现存的房屋及室内陈设均为当时的原物。据介绍,当时国民政府拟定的出席受降仪式的名单中,本来是有朱德的,后来蒋介石在审定名单时给去掉了。当地负责陪同的解说不无遗憾地说:假使当初朱德出席了,那受降城后来的保护程度可能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了。受降堂受降时在芷江设立的中国陆军总司令部当时的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的办公室4 在受降堂,大家似乎也想体味一下当时那种胜利的喜悦和兴奋,争着在萧毅肃将军所坐的地方站着照了相。在经历了8年抗战的苦难之后,最终能够在这里以战胜国的姿态接受日军的投降,举国欢庆,在当时是一定的,即使是现在来参观,也仍然让人感到欣慰和振奋。出受降城,趁着大伙儿的好心情,县委宣传部的小杨带我们顺便去看芷江的几处名胜。芷江县不大,却有侗、汉、苗、蒙、回、布衣、土家、黎等15个民族,其中侗族占,因而历代遗存的侗族古建筑不少。位于水河上的龙津风雨桥,就是国内少有的具有浓郁侗族特点的桥梁。风雨桥这个名字很有意思,让人感觉它似乎有意在提醒人们关注芷江过去曾有的辉煌历史。桥始建于明万历十九(1591)年,为全木质架构,无一钉一铆,全长米,桥面似长廊,两侧共设厢房式店面94间,隔间建有7处凉亭,有深蓝色的琉璃瓦、6组金黄色的双龙抢宝和兽头、悬柱、悬瓜、柱脚、石鼓等,侗族木结构建筑的典型特征在桥上都有体现,国内尚不多见。站在风雨桥上,放眼望去,河东岸沿河而建的侗族吊脚楼群,绵延数里,且保存完好,与风雨桥相映生辉。河西岸依稀可见的一片古建筑群,为18世纪末期来芷江的福建商贾修建的天后宫,据称是内地现存最大的妈祖庙,不知确否。天后宫斗拱庑殿顶,有12金鲤伏首翘尾于椽巅脊头。宫前门坊面布满青石浮雕95幅,“孤桐劲竹”、“琴棋书画”、“狮子滚绣球”、“八仙过海”等浮雕,不仅工艺精湛,且一幅一典或多幅一典;其中的 “武汉三镇”、“洛阳桥”等,展现的是清末市井闾里的场景,很有一点儿《清明上河图》的味道。庙内陈设不多,仅有的一些也显破败。据介绍,这里曾被学校占用过,著名作家沈从文小时候在这里念过书。来芷江,看芷江机场是我们的夙愿。可在芷江待了3天,从与当地人的言谈中,隐约感觉到,似乎芷江机场没什么看头,他们并不特别主张带我们去。5蒋介石给萧毅肃授勋章证书西递村头 2005年8月30日摄侗族独有的风雨桥天后宫方

我们执意要去。从县城驱车往机场,一路颠簸过去。不到半小时,前面出现一片开阔地,仿佛一个巨大的足球场,空空如也。陪同的人说,这就是芷江机场。眼前的这一片肃杀荒凉,完全不像是我们想象中的芷江机场。原来,抗战结束后,芷江机场就逐渐废弃了,能带走的设施设备当时都运走了,机关、部队、工厂等也随之陆续迁离。瞻顾遗迹,机场零星的几座老式建筑和当初修机场时使用过的几个大石磙,倒还能让人联想起它昔日的喧闹与繁忙。站在机场里,我努力想象着它当时可能有的景象:频繁起落的飞机、刺耳的螺旋桨声、空袭的警报声……离开芷江的时候,大家都还沉浸在对芷江往昔的回味之中。天下着细雨,湘西早春的雨,伴着万物的苏醒,却仍然带着丝丝寒意。雨滴打在脸上,把我从芷江的过去猛地拉回到现实中来。时间流逝得太快,但锁定在芷江这片侗乡大地上的那段历史,终究还是挥之不去。

徽商:“作退一步想”

“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在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皖南黟县古村落西递和宏村,这副楹联,常让人津津乐道。明清之时,徽商称雄中国商界。循“富贵归故乡”的传统,徽商们把巨额财富的一部分投资家乡,大兴土木,作为光宗耀祖的标志和外出经商人的一种精神寄托,当然更是他们惨淡经营成功与否的标准。于是,一幢幢精美豪华的住宅在家乡拔地而起。这些鳞次栉比的古民居,或造型别致,或用料考究,或装饰高雅,各具特色,奇巧夺目,在形象显示主人雄厚财力和显赫身份的同时,也彰显着卑贱地位。商人发了财,捐了官,仍不免有些自卑。徽商崛起后,读书入仕仍然是他们最高的人生理想。“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方 徽商们尽管腰缠万贯,本身的观念和严酷的现实,迫使“作退一步想”门额 2005年8月30日摄西递村现存最早的一块村名碑;被一村民个人收藏 2005年8月30日摄其难逃此窠臼。所以,于读科学与艺术,当然还有文化。走进古民居,深厚而浓郁的文化氛围,让人赞旷古斋的正门 2005年8月30日摄书,于教育,他们不免要谆叹。谆教诲后人,不遗余力。上面提到的那副楹联,悬挂于商人胡时虎建于清咸丰、同治年间的厅这种观念在楹联中也堂“瑞玉堂”,文字直白,作为处世哲学,道尽经商与做人的道理。不仅如充分体现出来。“齑粥余风此,这副楹联中,上联辛苦的“辛”字下面多加了一横,下联吃亏的“亏”宜承先志,诗书世业重冀后字右边多加了一点,虽为书法艺术走笔之妙,更为主人寓意指代之明,勤恳人”、“万石家风唯孝弟,与隐忍,精明与黠慧,跃然联上。百年世业在诗书”、“千树经商与做人,密不可分。成功的徽商们,希望把自己做人的心得晓谕梨花百壶酒,一庄水竹数房后人,而居所的楹联匾额,往往成了最好的载体,借以言志,成为徽州古民书”、“欲高门第须为善,居的一大特色。“守身如执玉,积德胜遗金”、“有恒产立身至宝,无放心要好儿孙必读书”等等,都处事要言”、“秀句惊人时戛玉,清言对客总如兰”、“世事让三分天宽地旷古斋的正堂及其楹联 2005年8月30日摄表达了这样的心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等等,处处可见主人的良苦用心。于是,“徽属六邑书院遍地,坐堂讲学蔚然成风”,有“东南邹鲁”之为官清廉的开封知府胡文照,以父亲经商积攒的钱在家乡西递建造了一称。鼎盛时期,西递、宏村一带,到处书声琅琅,时任宰相曹振镛抵西递后座“大夫第”,在其旁又修建了修身养性的“桃花源里人家”阁楼。有趣的曾感慨:“此地风气淳古,弦诵之声,比舍相答。”明清以来,仅西递胡氏是,阁楼临街的门洞往后缩进一米;两面主墙角,上部都方方正正、棱角分通过科举入仕,实授官职的就有115人,廪生、贡生、监生多至298人。明,下部却改成平面;阁楼门洞上方嵌主人自诫石刻题额“作退一步想”。不过,即使是在官本位的社会里,徽州人也并不把科举入仕视为唯一相传,胡文照任开封知府之初,曾大刀阔斧整顿吏治,遭权贵联合诬陷出路,经商在徽州仍然获得最充分的肯定,可看成“作退一步想”的又一范参奏,欲置其于死地。胡几乎为此丢官,幸得一绍兴师爷点拨:“吏治*例。按徽州俗例,男子最迟至16岁,就要出门学做生意;家庭再穷,出门前由来已久,大人不可一蹴而就。当今之时,大人只有作退一步想,先保住官也要先让孩子读几年书。在徽州人看来,读书后再经商,一则可“以一赢职,再循序渐进,用计破其联合,然后各个击破。”胡依计,几年后果见成十”,二则与读书后做官的人感情上较贴近,易获官府支持,能使生意做效。尽管如此,胡仍不见容于官场,知府10年政绩卓著未见提拔,对官场渐大、做顺,即使未能通过科举入仕,经商成功后,照样可捐个一官半职,光生倦意,遂回乡建此阁楼,题“作退一步想”自诫。宗耀祖,殊途同归。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士农工商”的世俗观念,决定了商人在社会的89徽商后人、收藏家胡积堂所建的两座居所中的两副楹联,对此作了最好的印证。修建于清康熙年间的“履福堂”,其中一副楹联为“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而在胡积堂的另一居所“笃敬堂”里,相传为胡氏后人所书的一副楹联却为“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对先人所称“第一等好事”作了巧妙矫正,把“效益”放在首方 位,退一步后,读书营商两好,天地更宽广了。“作退一步想”,显示了徽州人的睿智和务实。徽商成就的辉煌,想必与此不无关联。

凝固在阎府的历史

历史就像个幽灵,要正确看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中国现代史上,阎锡山是个绕不开的人物。辛亥革命之后,至国民党退居台湾之前,阎锡山几乎总是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一直到从台湾“行政院院长”卸任之后,终老台湾,国民党对其极尽褒扬之能事;其形象在内地被定格为“战犯”,划归“与人民为敌”的那一类,自然不会有?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