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在时光之外 > 第7部分(第1页)

第7部分(第1页)

行和“借人沾光”的狡黠,无不认同老贤木及所有老姓人家就是老莱子的后裔。而老姓宗族也借杆子往上攀,打出族谱来,以书面文字确认老贤木这一辈已是老莱子第八十九代玄孙。

其次,老贤木的近三代上辈人纵然不是大学问家,也算得上开明人士。其曾祖父于清光绪年间赴北京应顺天乡试,不第之后以秀才身份参与了“百日维新”运动,虽史料上无名可考,但民间无人否定。其祖父是辛亥革命时期湖北文学社成员,参加过武昌首义,本来立志拥戴孙中山为“摩西”,带领中国人“出埃及”的,后因与黄兴同志合不来,分道扬镳。其父,跟随当年领军驻扎江汉平原的一二八师王敬斋师长当文书,打过日本鬼子;若不是王师长同时也打过国民党军和共产党军,解放后至少能当上一个县参议。总之,老贤木这个家庭,世代都有外出干事业的血性,是该让人记取的。

至于老贤木本人,首先是一个怀胎八个月便生下来的不同寻常的早产儿。其母说,我儿在肚子里七蹬八打,闹腾得厉害,再不生下来不行了。其父便以乡下人听来糊里糊涂的话叹曰:吾儿乃人间之摩西,天降大任于斯,已是万分着急啊!老贤木自幼聪颖,读书过目成诵,尤其擅长解决代数和几何难题,方圆数十里皆称神童现世。不过,老贤木只长心眼,不长身个,从小到大都比同龄的孩子矮半个头,而且越来越长成一副削尖的小脸,不仅与其父相貌相异,甚至于不带一点江汉平原人的长相特征。当然,这并不影响乃父心情。其父扭着脖子对人说:“除了我老家能有这等天才之种,谁还能有呢?”说完,就看着小贤木的后脑勺,自个儿摇头晃脑地发笑。可惜,小贤木十三岁那年,其父被政府定为“下中农”而不是“贫农”的第三天,突然吐血不止,永远地打住了笑。这事在当年对小贤木的打击是不小的。老“下中农”故去后,落下小贤木孤儿寡母。其母当年三十有五,为了小贤木不遭他人白眼,执意不肯改嫁或招公养子,一个人进出拉扯小贤木。曾有不轨之徒于夜间闯入老家,小贤木举着菜刀赶出七八里路才肯回头。一九五三年,十六岁的小贤木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小贤木”一夜之间变成了老贤木。老贤木临行前,将菜刀磨得雪亮,对母亲说:“儿走后,如有谁敢欺负您,您就举起这把菜刀,对他说——我儿是清华大学学生!”然后,将菜刀压在母亲床头的被子下。

一九五七年夏,老贤木于北京清华大学毕业,被批准留校一边工作一边续读研究生。但老贤木刚刚办完两桩手续时,接到从珠玑公社发来的电报。电文曰:“汝母死速回!”老贤木当即在清华园里“哇——”的一声爆嚎起来,惊得四周一片瞩目,连树梢也掉下一串叶片。两天后,老贤木在火车上抽泣千里,终于肿着两眼回到珠玑公社珠玑一队。老贤木见母亲无声而僵硬地仰躺在床上,即刻扑将过去,一面抱起母亲来摇晃,一面再起嚎啕:“娘啊,儿还没有对您尽孝呀!娘啊,儿要跟您说话呀!”围观者无不动容饮泣。待老贤木哭声降落下来,一位邻居老姓大娘帮助老贤木将母亲的身子放平,悠悠地说:“贤木儿,你娘跟我说过,她怕拖累你,她想你老子( 即父亲 )……她几天不吃不喝,是见你老子去了。”老贤木一动不动地听,眼前晃动着老子和娘的影子,耳边却回荡着莎士比亚的诗句:“那死后不可知的神秘之国,从来不曾有一个旅行的人回来过。”但渐渐地,他却坚信在世上阳间之外的某个地方,他一定能见到他的娘和老子!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三章 迷里迷气2(2)

之后,老贤木头戴白色孝帽,腰系枯草绳,在族人的帮助下安葬了母亲,且将母亲的画像悬挂在堂屋神龛的上方。然后,他在神龛上点燃一钵香,跪地叩下二十四个响头,作了三个揖,起身返回清华去。

老贤木回到清华后,一度谁都不搭理。只跟导师杨教授说话。一日,杨教授让老贤木去实验室检查工人的工作,老贤木走进实验室大门时,见一名工人正往反应壶里倾倒a六丙基三乙氧基,正欲叫住,但话音还没出口,只听“轰”的一声巨响,反应壶里爆炸了,一股热流蹿起,化学液体随之铺满一地,而那名工人怵愣地站到了高台上。老贤木顿时怒火中烧,跨步冲过去,抬手正反“啪、啪”地给了那工人两巴掌,大骂道:“你这不学无术的王八蛋,清华实验室的一种原料全被你浪费了!”那工人知道事大,晾着通红的两脸一声不吭,等着他再扇耳光子。但老贤木已抱头蹲下身去,竟悲愤地呜呜哭泣起来。

这事发生后,本来应该严肃处理那工人的。不料,次日党支部书记将老贤木叫到办公室去,严肃地训斥他殴打工人阶级的行为。老贤木气得牙痒,却不屑地不说一句话。后来,经杨教授出面斡旋,总算没有对老贤木作出“记过”之类的处分。因为这事,老贤木一连几天去杨教授家中闷坐,不吃饭,不喝水。杨教授生气地批评老贤木心胸狭窄、没有科学工作者的气度,又让夫人弹奏贝多芬的《 命运交响曲 》给他听,终于使他摇头发出一声叹息:“唉,人啊人!”

可是,不多久,“心胸开阔”的杨教授被打成了“右派”。批判会那天,恰是被老贤木“殴打”的那名“工人阶级”在台上义愤填膺地发言。老贤木听不下去,捏了拳头向台上冲,结果被革命“左派”及时制止。批判会结束,老贤木拎着一袋水果去杨教授家,杨教授因“隔离”不在家中。从此,老贤木在清华也成了无娘的孩子,没有人说话,也不与人说话了。

按理,老贤木是该戴上“右派”帽子的,但老贤木突然间不像过去那样吃饭睡觉,不洗澡,不更衣,走路摇摇晃晃,嘴里成天咕哝咕哝什么“宇宙计划”……令革命“左派”实在也有些下手不忍了。两个月后,系里研究并报学校批准,决定从此给老贤木每月发十三块钱生活费,派人将其送回原籍……

第三章 迷里迷气3(1)

一九五七年秋,老贤木回到珠玑公社珠玑一队。

老贤木离开清华时,除了两捆书、一捆笔记本,什么也没有带,基本上是一个“裸人”。

珠玑公社的乡亲们得知老贤木如此返乡,纷纷前去看望,见到他满脸胡茬,瘦得不成|人形,无不啧啧心疼,甚至因了疑惑而惶惑。老贤木族家叔辈老不朽是珠玑一队队长,代表亲属和地方一级组织表示了对清华的不满,并向陪送老贤木回来的人讨说法:“我家侄儿是好生生去清华的,你们那里还是不是社会主义呀?”陪送来的人脸上发讪,频频做笑道:“别这么说,别这么说。”然后,将老不朽队长领到禾场的空地上,特意小声地说:“组织上每月发给老贤木同志十三块钱,这个数字也不算小了;现在贤木同志生活自理能力较差,我们每月按期把钱汇给您,由您安排贤木同志的生活。我代表组织谢谢您了。”老不朽队长眨眨眼,觉得“数字”的确不算小,就以一种并不情愿的语气回答:“那只能这样啰。”于是就这样。

从此,老贤木住自家的房子,由老不朽队长叫到家里去吃饭。起初,老队长的老婆觉得家中孩子多,本身照应不过来,并不乐意再加累坠。但老不朽眯细了眼睛笑:“嘿嘿,就是抓把米、加瓢水的事,再说,十三块钱,都是活钱啦,结余大着呢!”其老婆就望着队长愣了。老贤木只要有饭吃,并不理会什么“十三块”不“十三块”的,甚至每每端起碗来都极力显出尴尬和感激。而且,老贤木颇能跟小孩子打成一片,队长家大小三个孩子见到老贤木的小眼睛忽闪忽闪,个个都欢天喜地。有时,老贤木还教大孩子认字、算算术,那大孩子在学校读书的成绩一天比一天好,老师表扬他,他便报告老师应该归功于我家“贤木哥”。惭惭地,队长老婆动了恻隐,间或为老贤木的菜中添些油盐;而老贤木不知不觉增长饭量,脸上也冒出红晕来。冬天到来,队长老婆又去扯一块蓝色卡叽布,买回两斤棉花,请裁缝为老贤木做出一套实沉的棉衣棉裤;老贤木穿上崭新的棉衣时,激动得小眼睛里泪光闪闪,连声说:“婶子,您再不要为我花钱了!这套棉衣,够我穿一辈子的。”老贤木果然说到做到,此后,谢绝了“婶子”为他添置的所有新衣新裤。

老贤木除了吃饭出门,偶尔也去村门口和街上走动走动。老贤木见了大人,会冲人笑笑,别人也会冲他笑笑;见了小孩子,则是扬起手来“hello”一声,那时乡下的小孩子不懂“hello”,一律“咯咯”地笑出声来。由于老贤木确有学问,又喜欢小孩子,大人们便常常把自己的孩子牵到老贤木面前,请他指点一二,效果自然是良好的。有时正遇着吃饭的时间,孩子们的家长还会把老贤木拉进屋里一起吃饭。久而久之,请老贤木在家里吃饭成了珠玑公社的时尚和乡俗,而老不朽家也因此又有了更大的“结余”。不过,老贤木是有格调的:去谁家吃饭都可以,但不能遭遇轻视。有一次,一个家长从儿子碗里夹一筷子菜移到老贤木碗里,老贤木当即放下碗筷便走。这事传开去,那家长遭到了村人们的一致愤慨。

老贤木更多的时候是把自己关在家中。老贤木在家中时,谁也不得去敲门。如果门上有响动,老贤木就在屋里大喊大叫:“滚开!滚开!”曾经有人趴着门缝向里瞧,只见到老贤木伏在堂屋的方桌上写写划划,也不知道写划些什么。多数人的猜想是:老贤木一直在做大研究。有一年,老不朽队长升为大队副大队长,问老贤木要不要去大队民办小学教书,老贤木嘿嘿地笑,连连摇头:“我没时间、我没时间。”

但是,老贤木的“大研究”终于遇到了困难。原先,他需要笔墨纸张均由“婶子”从“十三块”中支出,后来因用量逐渐增加,当副大队长的老不朽皱了眉头,指令老婆立即停止供应。其老婆色色地问:“那‘十三块’还有结余呢?”老不朽鼻子一嗤:“他写写划划有啥用?有用就留在清华写写画画了。”其老婆就转过去劝导老贤木:“你的学问够大的,还写画个什么呀!”老贤木一听便明白,从此缄口不言笔墨纸张。不久,常常有人看见老贤木蹲在村前的灶灰堆旁边找木炭,或者有时用土疙瘩或木棍子在枯地上写画……

第三章 迷里迷气3(2)

那“婶子”大约因为亏了老贤木,就去村口路边探望老贤木。问他:“贤木,想那种事吗?”贤木不明其意:“哪种事?”婶子便挑明了说:“就是女人的事……如果你实在想得厉害,婶子就让你弄一回……”老贤木吓得大叫:“婶子!你、你怎么向侄儿耍流氓?”说着,转身便跑。但“婶子”是实心的,便托人给老贤木说媒。不久,果然有一位读完初中回乡的姑娘很是崇拜老贤木,愿意与他结为百年之好,从此照顾他专心致志做“大研究”。而且,那姑娘属于新派人物,不要媒人相伴,直接去会老贤木。老贤木听罢来意,立时哈哈大笑,大声朗曰:“沛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在霸业!……”一面扬长而去,那姑娘便捂着眼睛更快地逃逸了。

老贤木离开清华的第四年,清华来过一封信,是导师杨教授写来的,报告他虽然尚未摘帽,但已回学校做研究,还问了老贤木的生活身体如何。老贤木每天都要捧着这封信阅看十遍以上。不几天,他卖掉家中的一些家具,去了一趟北京。但是,据说老贤木只是隔着一道铁栅门与杨教授见了一面,杨教授不断地向他反着“招手”,示意他离去,他便泪眼婆娑地掉头走了。老贤木返回时,手上已没有钱,就沿途以教小孩子认字和算算术谋饭,但老贤木在外地没有“品牌”,而外地又不如珠玑公社民风淳朴,不仅常常教了认字和算算术得不到饭吃,有时还遭小孩子们的追赶。老贤木回到珠玑后,一时心灰,连小孩子也不大爱见了。实在无聊,就一个人去野外的阡陌上晃一晃。

田野吹来零乱的风,撩拨他的蓬发和虬须。他就细了眼,向无限的远方凝望,望着望着,便望见了他的运算题……忽然,他转身向家中猛跑,心头揣着一个被触发的灵感,怦怦地直跳……

()

有一年,珠玑公社有了一台“六至八”发动机,在遥远的田野里发出隆隆的响声,乡民们纷纷前往观瞻。这机器不是活人,却自动地旋转,加上一条皮带,又带动另一台机器旋转;另一台机器前后各接一道橡皮水管,前面的扎入水里,瑟瑟颤动,后面的扬在空中,喷出白哗哗的水柱。村民们见了无不啧啧连声,觉得这世上怎么会有这等奇物!老贤木闻声去看,并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喜悦,主动向乡民们讲解机器转动的原理,指出其奥秘在于有油料发出能量,而那旋转的大铁盘可以加大惯性力。乡民们听他的词汇新鲜,觉得颇有道理,因而更认为老贤木是与机器、科学属于一类的概念。老贤木也就成为了一个别有新意的符号。

而且,不久的一次,老贤木表现出来的卓越才华硬是让众人服呆了。

那次,那机器熄火歇了一会儿,准备再次启动。负责发动机器的黑皮小伙取出火柴点“媒子”,不料,发现火柴盒空了,问围观的人,居然均没有带着火柴。黑皮小伙无奈,只好眼巴巴地朝着回村里去的方向看。这时,老贤木往人前一站,嘻嘻地笑道:“我可以用水取火。”众人以为听错了,一片惊叫:“什么呀?”老贤木依然“嘻嘻”地笑:“我说用水取火。”一面不再理会众人的惊讶,从黑袄子的口袋里掏出一把银分子( 硬币 ),指指旁边竹竿上挂着的一个灯泡,问:“那个灯泡多少钱买的?”黑皮小伙疑惑地回答:“一角三分。”老贤木数数手中的银分子,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我手上只有一角二分,差一分,我想先买下这个灯泡,今后还你一分钱。”不等那黑皮小伙回答,众人齐说:“行、行、行!”老贤木就摘下那灯泡,在黑皮小伙的工具箱里找到一块钢锯片,先揪着嘴一点一点地将灯泡口上的锡块剥掉,再歪着嘴拆下灯泡上的螺口,又取出灯泡内的灯丝架;接着,将灯泡洗干净,装满水。然后,将它迎着阳光,在它形成的焦点处放一张纸片。不一会儿,那纸片果然就燃着了。老贤木举着燃烧的纸片去给黑皮小伙点“媒子”,众人一时呆了,许久之后猛然鼓掌,一直鼓到白花花的水柱喷泻出来

第三章 迷里迷气3(3)

自此,在珠玑公社,还会有谁怀疑老贤木?还会有谁怀疑“迷气”呢?

诚然,即使是在发生了“用水取火”的奇迹之后,大多数的个人仍不愿意自己做“迷气”,大多数的成|人也仍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做“迷气”;但珠玑公社的人们已然比外地的百姓更加理解“迷气”,亦更加尊重“迷气”。事实上,所有的人偶尔都会让自己“迷气”一下,并从中排解一下过去的某种欠缺带来的忧愁,或者哪怕窥测一下希望中可能会有的少许美妙!

有时,乡村的哲学家们禁不住想:原来人类的历史是“迷气”创造的!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三章 迷里迷气4(1)

其时,已是二十世纪下半叶。在中国人通用的哲学里,有一个“偶然”和“必然”的单元,确立了“必然”寓于“偶然”的思维方法。但凡小孩子读到中学,便有老师?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