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恢得知粮草营被烧,军心彻底涣散,陶侃趁机率领城中军队出城反击,与夜袭部队前后夹击,叛军溃不成军,陈恢仅率数名亲信逃走。庐江保卫战的胜利,再次彰显了陶侃的军事才能,但此时刘弘病逝,陶侃失去了最坚实的靠山。朝廷中,嫉贤妒能之人趁机发难,散布“陶侃与陈敏私通”的流言,陶侃虽心中坦荡,却也深知朝堂险恶,只能默默坚守岗位,以实际政绩驳斥流言。
永嘉五年(公元311年),永嘉之乱爆发,匈奴贵族刘曜率军攻破洛阳,晋怀帝被俘,西晋名存实亡。次年,琅琊王司马睿在江东称帝,建立东晋,定都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为晋元帝。因陶侃在江东多次平叛有功,声望日隆,东晋朝廷任命他为龙骧将军、武昌太守,后又升任荆州刺史。
荆州地处长江中游,是东晋的军事重镇,战略地位至关重要。时任大将军的王敦素有野心,意图掌控朝廷,见陶侃在荆州深得民心,担心他成为自己夺权的阻碍,便以“广州需重臣镇守”为由,上疏朝廷,将陶侃调任广州刺史。
广州在东晋初年属偏远之地,远离中原战乱与朝堂中枢——王敦此举,实则是将陶侃排挤出权力核心。陶侃深知王敦的意图,却并未上疏抗争,而是坦然领命,携带家眷前往广州就任。
抵达广州后,陶侃发现此地政局稳定,民生安乐,每日除处理日常政务外,并无紧急事务需处理。换作他人,或许会耽于安逸,消磨志气,但陶侃始终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担心久处安逸环境,会导致自己能力衰退,他日若战乱再起,难以承担重任。
为砥砺心志,陶侃为自己定下一条规矩:每日清晨,必定将一百块甓砖(甓)从室内搬运至室外;日暮时分,再将这一百块甓砖从室外搬回室内。无论风雨寒暑,从未间断。部下见他每日如此辛劳,皆不解其意,问道:“将军身居广州,政务清闲,为何要这般自苦?”
陶侃放下手中的甓砖,对部下解释道:“诸位以为广州安定,便可高枕无忧吗?北方胡族尚未平定,中原百姓仍深陷苦难,我等身为东晋臣子,当以收复失地、匡扶社稷为己任。若此刻耽于安逸,懈怠心志,他日何以领兵北伐,解救中原百姓?今日搬甓,并非为了吃苦,而是为了磨砺意志——身体不松懈,志向便不会堕落;志向不堕落,方能成就大事。”
这便是“陶侃运甓”的典故。在广州任职的数年里,陶侃除每日坚持运甓砺志外,亦未荒废政务:他整顿广州吏治,严惩贪腐官员;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发展农桑与商业;加强沿海地区的防御,抵御海盗侵扰。在他的治理下,广州的经济日益繁荣,百姓安居乐业,成为东晋南部的稳定屏障。
永昌元年(公元322年),王敦终于撕下伪装,以“清君侧”为名,从武昌起兵反叛,率军直逼建康。晋元帝无力抵抗,王敦顺利攻入建康,诛杀元帝身边的亲信大臣,自任丞相,掌控朝政。晋元帝忧愤交加,次年便病逝,太子司马绍继位,是为晋明帝。
晋明帝素有英气,不愿受制于王敦,暗中联络忠于朝廷的大臣,图谋铲除王敦。太宁二年(公元324年),王敦得知晋明帝的计划后,再次起兵反叛。此时王敦已年老体衰,无法亲自领兵,便命其兄王含及部将钱凤、沈充统领叛军,攻打建康。
叛军势如破竹,建康危在旦夕。晋明帝召集群臣商议对策,众臣一致认为:“如今能平定王敦叛乱者,唯有广州刺史陶侃。陶将军兼具将才与民心,威望卓着,若召他领兵北上,必能扭转战局!”晋明帝采纳众臣建议,即刻下诏,任命陶侃为征西大将军、都督荆、湘、雍、梁四州诸军事,令他率军北上讨逆。
陶侃接到诏书后,即刻点兵启程。部下中有人劝他:“王敦势力强盛,建康局势不明,将军若贸然北上,恐有不测。不如先观望局势,待形势明朗后再作决断。”陶侃正色答道:“王敦反叛,意图倾覆社稷,若天下人皆抱观望之心,政权何以存续?我身为晋臣,当以国事为重,岂能因一己安危而置社稷于不顾!”
率军北上途中,各地官员与百姓听闻陶侃领兵讨逆,纷纷响应:或派兵助战,或捐献粮草,陶侃的军队规模迅速从数千人扩充至数万人。抵达荆州后,陶侃与大将军温峤汇合,二人共同商议破敌之策。温峤分析道:“王含、钱凤虽拥重兵,却缺乏谋略,且王敦病重的消息已传开,叛军军心不稳。若先击败钱凤,王含的军队便会不战自溃。”
陶侃深以为然,随即分兵两路:一路由温峤统领,驻守建康城外,阻击王含的军队;另一路由自己亲自统领,直捣钱凤的军营。陶侃率军抵达钱凤营外后,并未急于进攻,而是先派人侦查叛军动向,得知钱凤每日纵容部将饮酒作乐,军纪极为涣散。
当晚,陶侃率领精锐部队发动突袭,叛军毫无防备,营中大乱。钱凤见局势失控,只得率领残部逃走,后被部下斩杀,首级被送至陶侃军营。钱凤被杀后,王含的军队军心彻底崩溃,温峤趁机率军出击,王含的军队大败,王含本人亦被斩杀。
远在武昌的王敦听闻叛军大败的消息,又气又急,病情急剧恶化,不久便病逝。其部将沈充试图继续反叛,也被部下斩杀。至此,第二次王敦之乱彻底平定。晋明帝封陶侃为长沙郡公,任命他督荆、江二州诸军事,兼任荆州刺史。此时的陶侃,已成为东晋最具威望的大臣,掌控长江中游的兵权,成为支撑东晋政权的“定海神针”。
王敦之乱刚平,东晋又面临新的危机。咸和二年(公元327年),历阳内史苏峻因不满朝廷对其兵权的限制,起兵反叛。苏峻骁勇善战,部下多为精锐,率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便攻至建康城外。次年,苏峻攻破建康,挟持年仅七岁的晋成帝(晋明帝之子)前往石头城,诛杀朝廷大臣,纵兵劫掠,建康沦为人间地狱。
大臣温峤、庾亮等人逃至寻阳,商议讨平苏峻之事。温峤提出:“如今要平定苏峻叛乱,需推举一位盟主统摄诸军。陶侃将军忠勇兼备,威望素着,唯有他能担当此任!”庾亮此前曾与陶侃有嫌隙,担心陶侃不愿相助,但此时已无他法,只能随温峤一同前往荆州,恳请陶侃出山。
陶侃听闻苏峻反叛、挟持幼帝的消息后,早已怒不可遏,正欲起兵,见温峤、庾亮亲来相请,便慨然应允。咸和三年(公元328年),陶侃被众臣推举为盟主,统领各路讨逆大军,从荆州出发,讨伐苏峻。
行军途中,噩耗传来:陶侃之子陶瞻在之前的战斗中被苏峻军队斩杀。部下皆劝陶侃:“将军丧子之痛深切,不如先返回荆州治丧,待日后再讨苏峻不迟。”陶侃擦干眼泪,对部下说道:“我子为国家捐躯,死得其所!如今幼帝被挟持,朝廷危殆,百姓受难,我岂能因私仇而废国事?苏峻不仅杀我之子,更残害天下百姓,我必诛之,既为子报仇,也为社稷安宁!”
说完,陶侃传令大军加速前进,很快便与温峤、庾亮的军队汇合。苏峻听闻陶侃前来,心中虽有忌惮,却仍率军前来挑战。陶侃亲自前往阵前,指着苏峻斥责道:“苏峻!你受朝廷恩宠,却起兵反叛,挟持幼帝,屠戮百姓,此乃天地所不容之举!今日我奉诏讨逆,必斩你以谢天下!”
苏峻大怒,率军冲锋,陶侃令大军坚守阵地,不许出战。苏峻连续攻打数日,未能突破陶侃的防线,叛军死伤惨重,军心渐乱。陶侃察觉叛军锐气已挫,又通过侦查得知苏峻军队粮草不足,便对众将说道:“苏峻军队虽勇猛,却缺乏粮草支撑,我等只需坚守营寨,待其粮草耗尽,再发动进攻,必能破敌。”
众将听从陶侃的部署,坚守营寨,任凭苏峻如何挑战,始终不出战。数日后,苏峻军队粮草耗尽,士兵饥疲交加,开始出现逃兵。陶侃见时机成熟,下令全军出击。他亲自率军冲锋,士兵们见主将身先士卒,士气大振,奋勇杀敌。苏峻军队无力抵抗,全线溃败,苏峻本人在逃跑途中被陶侃的部将斩杀。
苏峻死后,叛军群龙无首,很快便投降。陶侃率军收复建康,将晋成帝从石头城迎回皇宫。晋成帝虽年幼,却也知晓陶侃的救驾之功,拉着陶侃的手说道:“若无陶将军,朕恐难再见宗庙!将军乃社稷之臣也!”
平定苏峻之乱后,陶侃的威望达到顶峰,朝廷任命他为太尉、都督天下军事,留镇建康。但陶侃深知“功高震主”的道理,也不愿卷入建康的权力纷争,便上疏朝廷,请求返回荆州镇守。晋明帝感念他的忠诚,应允了他的请求。
返回荆州后,陶侃并未因功自傲,反而更加勤勉地处理政务。他深知,荆州是东晋的“西大门”,其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东晋的安危,因此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荆州的治理中,在陶侃的治理下,荆州的经济迅速恢复,百姓安居乐业,从战乱中走出的荆州,逐渐成为东晋最稳定、最富庶的地区之一。百姓感念他的恩德,皆在家中供奉他的画像,祈愿他安康长寿。
陶侃晚年虽身居高位、手握重兵,却始终保持谦逊之心,多次上疏朝廷请求退休。咸和九年(公元334年),陶侃已七十六岁,身体日渐衰弱,遂再次上疏请辞,疏中写道:“臣年逾七旬,精力衰耗,目视昏花,耳听不聪,恐难再承担军国重任。如今荆州安定,江东无事,臣愿乞骸骨,返回寻阳养老,让贤能之士接替职位,以保社稷长久。”
晋成帝深知陶侃的功绩与忠诚,多次下诏挽留:“将军乃国之柱石,若将军退休,江东安危谁可托付?朕愿将军留镇荆州,朕必倚将军为长城!”但陶侃去意已决,再次上疏:“臣若贪恋权位、久占其职,必误国事,此非臣所愿。愿陛下许臣退休,使臣能归老桑梓,尽天年之乐。”
晋成帝见陶侃态度坚决,无奈应允,任命陶侃之子陶夏为荆州刺史,接替他的职位。陶侃接到诏书后,即刻整理行装,启程返回寻阳。然而,当他行至樊溪(今湖北武昌一带)时,病情突然加重,不久便病逝,享年七十六岁。
陶侃去世的消息传到建康,晋成帝失声痛哭,下诏追赠陶侃为大司马,谥号“桓”,并亲自为他举行国葬。荆州百姓听闻陶侃去世的消息,皆罢市哀悼,哭声震地,从樊溪到寻阳的沿途百姓,皆自发为他送行。
《晋书》评价陶侃:“侃在军四十一年,雄毅有权,明悟善决断。自南陵迄于白帝,数千里中,路不拾遗。”这短短数语,精准概括了他的一生——从军四十一年,平叛讨逆、安邦定国;治理地方,勤政爱民,使千里之地达到“路不拾遗”的安定局面。他出身寒微,却凭自身的勤慎与忠诚,走出了一条不朽之路;身处乱世,却始终坚守本心,为东晋的稳定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