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42章 乱世能臣陶侃(第1页)

第42章 乱世能臣陶侃(第1页)

永嘉烽燧扰江皋,晋室倾颓乱未消。

谁挽狂澜安社稷?柴桑有客号陶陶。

运甓励精存远志,提兵讨逆立勋劳。

寒门亦可撑天半,青史留名万古高。

话说东晋立国之初,天下局势动荡不安。中原地区已落入胡人之手,百姓流离失所,白骨露于野;江南新立的东晋政权根基未稳,内部权臣割据、武将叛乱频发,皇权旁落,朝堂震动。就在这内忧外患交织的危局中,庐江寻阳人陶侃自寒微崛起,凭勤慎立身,以战功扬名,平定数次倾覆政权的叛乱,为东晋的存续筑牢根基,成为《晋书》盛赞的“一代名臣”。

陶侃生于魏景元四年(公元259年),籍贯庐江寻阳(今江西九江)。其家族并非名门望族,父亲陶丹曾在东吴任职,仅为基层武官,待东吴为西晋所灭,陶家便彻底失去依靠,家道中落。更不幸的是,陶侃幼年丧父,全凭母亲湛氏独自抚育成人。

湛氏虽身处贫窘,却极为重视子女的德行教化,其管教尤为严苛,诸多教子事迹载入史册,成为后世贤母的典范。陶侃早年曾在寻阳县担任“鱼梁吏”,负责管理河滨的捕鱼设施,属基层官吏。一次,他见公家腌制的鱼味道甚佳,念及母亲平日难得享用,便私自取了一坛带回家中,欲尽孝心。

然而湛氏见此坛鱼,非但未有喜色,反而正色对陶侃训诫:“你如今身为官吏,当以清廉守职,凭清白立身。今日私取公家之物孝敬我,并非真正的孝道,反而会让我忧心忡忡。若今日敢拿一坛鱼,他日便可能贪腐百石粮,一旦堕入贪念,不仅自身前程尽毁,家族名声亦会蒙羞。”言罢,湛氏责令陶侃即刻将鱼送还公家,还命他写下自省文书,明确过错。

这件“退鱼明志”的小事,看似细微,却为陶侃一生确立了“不贪私、守本分”的准则。但在西晋推行“九品中正制”的背景下,寒门子弟的仕途本就步履维艰——选官以门第为核心标准,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即便陶侃勤勉能干,也只能在基层职位上徘徊数年,始终难有升迁之机,若无常人难遇的机遇,或许他终其一生都将困于寻阳一隅。

陶侃的人生转折,始于名士范逵的到访。范逵是当时颇具声望的学者,以品行高洁、善于识人闻名。某次他途经寻阳,因天色已晚,计划借宿陶侃家中。陶侃深知这是结识名士、获取机遇的重要契机,却因家境贫寒,连待客的像样器物、食物都匮乏,一时陷入焦虑。

湛氏察觉儿子的难处,主动宽慰道:“范先生乃饱学之士,重情义远胜于重排场,你只管将他迎入家中,余下之事我自有安排。”陶侃依言将范逵及其随从接入家中,湛氏则悄然进入内室,片刻后手持一物交给邻妇,嘱托其速往镇上兑换米、肉等物资。

待陶侃安置好客人,才发现母亲的发髻短了大半——原来,湛氏竟将自己视若珍宝的长发剪下。在古代,“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湛氏为助儿子抓住机遇,不惜断发换粮,其远见与决绝,远超寻常妇人。

当晚,湛氏又劈下家中房柱的一部分作为柴火,将自己睡眠用的草席剁碎充当马饲料,终于备出一桌简素却诚意十足的饭食。范逵及随从既得温饱,又听闻陶母断发待客的事迹,心中大为感动。次日辞行时,范逵紧握陶侃的手感叹:“你有贤母教导,自身亦具才干,困于寻阳实乃屈才。我抵达洛阳后,必定为你扬名,助你得遇赏识。”

范逵抵达洛阳后,果然信守承诺,先是向时任重臣张华举荐陶侃。张华起初并未重视——彼时寒门子弟求荐者众多,他日常政务繁忙,难一一甄别。但范逵反复陈说陶侃的才干与品性,坚持认为其非寻常之辈,张华遂决定召见陶侃。

席间,陶侃谈及江东的吏治弊端、民生疾苦,条理清晰且见解独到,言谈间不卑不亢,全无寒门士子常见的拘谨之态。张华见状,确信范逵所言非虚,不禁感叹:“寻阳陶侃,绝非池中之物!”随即授予陶侃郎中一职,让他留居洛阳任职。

这一步,是陶侃走出寒门的关键,但洛阳城内根深蒂固的门阀壁垒,远比他想象中难以突破。

洛阳作为西晋的都城,是名门望族子弟的聚集地。琅琊王氏、陈郡谢氏等世家大族垄断朝堂要职,对出身寒微的陶侃多有轻视。陶侃担任郎中期间,每日勤勉处理公务,从不懈怠,却始终难以获得升迁——士族子弟见他,或侧目而过,或言语间不乏讥讽,称其为“寻阳渔吏”,暗嘲其出身低微。

一次,陶侃前往拜访名士杨晫。杨晫为人正直,不以外貌或出身取人,与陶侃畅谈后,对友人顾荣评价道:“陶侃虽出身寒素,却胸怀韬略,行事果决,日后必定能成为国之栋梁。”顾荣是江东士族的领袖人物,素来重视真正的人才,听闻杨晫的评价后,便主动邀请陶侃相见。

二人会面时,谈及天下大势——从北方胡族的侵扰,到江南地区的防务,陶侃皆有独到见解,且分析有理有据。顾荣深为折服,此后常向同僚举荐陶侃,为他争取机会。即便如此,陶侃在洛阳的仕途仍“久不调迁”,他深知,并非自己能力不足,而是“九品中正制”下,“家世背景”是选官的核心标准,若无祖宗荫蔽,即便有天纵之才,也难以突破阶层的桎梏。

正当陶侃在洛阳郁郁不得志,几乎要放弃仕途希望时,江东地区的一场叛乱,为他提供了施展才干的舞台。永兴二年(公元303年),流民领袖张昌在江夏(今湖北武汉)聚众反叛,自称“圣人”,短短数月间便聚集数万人马,先后攻陷江夏、武昌、荆州等地。朝廷多次派军镇压,均以失败告终,叛乱的战火眼看就要蔓延至洛阳。

危急时刻,南蛮校尉刘弘主动请缨,领兵南下平叛。刘弘素来以务实着称,选人不拘泥于门第,听闻陶侃具备才干,便上表朝廷,请求任命陶侃为参军,随自己一同出征。陶侃得知消息后,欣然应命——洛阳虽为都城,却非自己施展抱负之地;战场虽充满凶险,却是寒门子弟凭战功立身的唯一途径。

刘弘率领军队抵达荆州后,首要之事便是召陶侃商议军务。他对陶侃说:“张昌叛军虽人数众多,但多为流民,未经正规训练,军纪涣散。如今命你领兵一千,前往江夏进击叛军,你可敢领命?”陶侃虽无领兵作战的经验,却深知这是证明自己的绝佳机会,当即躬身答道:“末将愿往,若不能破敌,甘受军法处置!”

军令下达后,便有部下向刘弘进言:“陶侃出身寒微,又无领兵经验,若授予他兵权,恐生变故。不如换用士族子弟统兵,更为稳妥。”刘弘闻言,厉声驳斥:“用人当以才能为标准,而非出身背景!陶侃为人谨慎厚重,行事果断,我观他绝非背主反叛之人,尔等勿再以门第论人,扰乱军心!”

这番话传到陶侃耳中,他心中既感激又坚定——此生能遇刘弘这般知遇之主,必当以死相报。领兵前往江夏途中,陶侃并未急于进军,而是先派人探查叛军的虚实:张昌叛军虽人数占优,但粮草匮乏,且沿途劫掠百姓,早已失去民心;其部众多为流民,只为求得温饱,并无死战的决心。

基于这些情报,陶侃制定了“坚壁清野、诱敌深入”的战术:首先下令江夏周边的百姓将粮草尽数藏匿,断绝叛军的补给来源;随后派少量兵力故意示弱,引诱叛军进入预设的山谷伏击圈。张昌叛军久无粮草,见陶侃军队人数稀少,果然倾巢而出,全力追击。

待叛军全部进入山谷,陶侃一声令下,埋伏的士兵即刻冲出,弓箭、滚石齐发,叛军瞬间陷入混乱。陶侃亲自率领精锐部队冲锋,叛军本就饥肠辘辘,又无招架之力,纷纷溃散,或逃或降。此战后,陶侃乘胜追击,接连攻破张昌的七座营寨,最终生擒张昌,彻底平定江夏之乱。

消息传至荆州,刘弘亲自前往营门迎接陶侃,紧握他的手说道:“你的领兵之才,远超我的预期!他日你若能担任荆州刺史,我必定倚仗你为国家的长城!”因平叛之功,陶侃被封为东乡侯,任命为江夏太守。这是他首次担任地方主官,到任后,他立即着手整顿吏治,严惩贪腐的基层官吏;同时修复水利设施,鼓励百姓农耕——经历战乱的江夏,在他的治理下,逐渐恢复生机,百姓皆称“陶太守乃可靠的父母官”。

江夏局势刚稳,江东又生乱局。永兴三年(公元305年),广陵相陈敏趁朝廷内乱,在广陵(今江苏扬州)起兵反叛,自称“楚公”,意图割据江东。陈敏派遣其弟陈恢率领数万军队攻打庐江(今安徽合肥),时任庐江太守袁孚畏惧叛军威势,弃城而逃,庐江瞬间陷入无主状态,百姓惶恐不安,纷纷逃亡避乱。

危急时刻,刘弘再次想到陶侃,上表朝廷任命陶侃为庐江太守,令他领兵前往庐江抵御叛军。陶侃接到任命后,即刻率领部队启程,抵达庐江时,只见城门大开,百姓四处奔逃,城中一片混乱。他当机立断,先命士兵关闭城门,阻止百姓出逃,再召集城中百姓,登上城楼宣告:“我乃新授庐江太守陶侃,奉朝廷之命前来镇守此城。陈恢叛军虽人数众多,却是无纪律的乱兵,不足为惧!只要我等上下一心,坚守城池,必定能保庐江无虞。我在此立誓:只要有我陶侃在,绝不让叛军伤害百姓分毫!”

百姓听闻陶侃平叛的名声,又见他军容整肃、言语坚定,心中渐定。随后,陶侃开始部署防务:一方面组织士兵加固城墙,修补城防,同时储备足够的箭矢、粮食;另一方面将城中的青壮年男子组织起来,编成“民兵”,由军中将士教习基本武艺,协助正规军守城。

数日之后,陈恢率领叛军抵达庐江城下,见城防严整,下令强攻。叛军架设云梯、撞击城门,攻势猛烈,陶侃亲自登上城楼指挥作战,令士兵以弓箭还击,用滚石、热油阻挡叛军登城。陈恢连续攻打三日,叛军死伤惨重,却始终未能突破城防,士气逐渐低落。

陶侃察觉叛军锐气渐挫,又通过侦查得知叛军的粮草营设于城南十里处,便决定发动夜袭。当晚,他挑选三百名精锐士兵,亲自率领,悄悄从城南门出城,绕至叛军粮草营外。此时叛军守粮的士兵皆已熟睡,陶侃率部突袭,纵火焚烧粮草营,火光瞬间照亮夜空。叛军大乱,陶侃率军斩杀守粮士兵,将粮草尽数焚毁。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