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嘻哈史诗看古今 > 第739章 乌台墨劫(第4页)

第739章 乌台墨劫(第4页)

苏轼接过旨意,反复看了几遍,心里百感交集。他走出牢房,阳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苏辙早已在外面等候,见他出来,立刻跑上前,紧紧抱住他:“兄!你终于出来了!”

苏轼拍了拍苏辙的背,笑道:“让你担心了。走,我们回家,看看你嫂子和孩子们。”

回到家中,王闰之带着孩子们迎上来,见苏轼平安归来,忍不住哭了起来。苏轼抱着孩子们,轻声安慰:“爹爹没事了,以后我们去黄州,一家人在一起,好好过日子。”

几天后,苏轼收拾好行李,准备前往黄州。京城的文人纷纷来送行,欧阳修、黄庭坚等人都来了,大家在城外的酒馆里为他饯行。

欧阳修举起酒杯:“子瞻,黄州虽偏,但也是个好地方。你到了那里,可别忘了写诗,我们还等着读你的新作呢!”

苏轼笑着接过酒杯:“多谢永叔先生。就算到了黄州,我也不会放下笔,定当多写些好诗,回报诸位的厚爱。”

黄庭坚也道:“子瞻兄,此去路途遥远,你要多保重。若有需要,随时写信给我们,我们定会尽力相助。”

苏轼一一谢过众人,然后翻身上马。马蹄声渐渐远去,他回头望了望京城的方向,心里虽有不舍,却也多了几分释然。他知道,这场风波虽然让他受尽了苦难,却也让他看清了人心,明白了人生的真谛。

第五章黄州谪居墨韵新

熙宁九年二月,苏轼抵达黄州。黄州是个偏远的小城,经济落后,百姓生活困苦。他的团练副使是个闲职,没有实权,俸禄也少,一家人只能住在城外的一座破庙里。

尽管生活艰苦,苏轼却没有消沉。他每天早起,要么去田间劳作,要么去江边散步,晚上则在灯下读书、写诗。他把破庙打扫干净,取名为“东坡雪堂”,还在院子里种了蔬菜、瓜果,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生活。

这天,苏轼在田间种稻,忽然下起了雨。他来不及躲雨,被淋得浑身湿透,却反而觉得畅快。回到雪堂后,他提笔写下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写完诗,他看着窗外的雨景,忽然觉得之前的苦难都不算什么了。他想起在京城的风波,想起沈括,心里虽有遗憾,却也渐渐放下了。他知道,人生难免有坎坷,重要的是要有一颗乐观的心,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坦然面对。

苏轼在黄州的生活虽然清贫,却也充实。他经常和当地的百姓聊天,了解他们的生活疾苦,还写下了许多反映民生的诗词。他的诗在黄州流传甚广,百姓们都很喜欢他,经常送些粮食、蔬菜给他。

有一次,苏轼去江边钓鱼,遇到了一位老渔翁。老渔翁听说他是被贬来的官员,不仅没有嫌弃他,还邀请他去家里做客。老渔翁的家很简陋,却收拾得干净整洁。两人坐在院子里,喝着米酒,聊着天,十分投机。

临走时,老渔翁送给苏轼一条自己钓的鱼:“苏大人,您是个好人,不像其他官员那样摆架子。这条鱼您拿去,给孩子们补补身子。”

苏轼接过鱼,心里暖暖的。他回到雪堂后,把鱼做成了鱼汤,和家人一起分享。他看着孩子们开心的样子,忽然觉得,这样的生活虽然简单,却充满了幸福。

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轼在黄州的名气越来越大。许多文人墨客都慕名而来,想和他结交。他也毫不吝啬,经常和他们一起探讨文学、艺术,还指导当地的年轻人写诗、作画。在他的影响下,黄州的文化氛围越来越浓厚,百姓的精神生活也丰富了许多。

熙宁十年,沈括奉命出使辽国,途经黄州。他听说苏轼在黄州,犹豫了很久,还是决定去看看他。

沈括来到东坡雪堂时,苏轼正在院子里种菊花。他看着苏轼穿着粗布衣裳,满头大汗,却依旧笑容满面,心里五味杂陈。他走上前,轻声道:“子瞻兄。”

苏轼回头见是沈括,愣了一下,随即笑着迎上去:“存中兄,你怎么来了?快请进。”

两人走进雪堂,苏轼给沈括倒了杯茶。雪堂里陈设简单,只有一张桌子、几把椅子,墙上挂着他写的诗稿。沈括看着诗稿,想起当年自己送诗稿诬陷苏轼的事,心里充满了愧疚:“子瞻兄,当年的事,是我对不起你。我……”

苏轼打断他的话:“存中兄,过去的事就别提了。我在黄州的生活很好,也明白了很多道理。人生在世,谁能不犯错呢?重要的是要知错能改。”

沈括看着苏轼豁达的样子,心里更加愧疚:“子瞻兄,你能原谅我,我很感激。以后若是有需要,你尽管开口,我定会尽力相助。”

苏轼笑了笑:“多谢存中兄。我在黄州过得很好,不需要什么帮助。你出使辽国,路途遥远,要多保重。”

沈括点点头,起身告辞。走出雪堂时,他回头看了一眼,见苏轼又在院子里种菊花,阳光照在他身上,温暖而平和。他知道,苏轼已经走出了那场风波的阴影,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方向。

苏轼在黄州谪居了四年。这四年里,他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诗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成为了他文学创作的巅峰时期。他的诗不仅描绘了黄州的自然风光和百姓生活,还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

元丰三年,苏轼被调任汝州知州。离开黄州那天,百姓们都来送行,有的送粮食,有的送蔬菜,还有的拉着他的手,舍不得他走。苏轼看着百姓们恳切的眼神,心里暖暖的。他对百姓们说:“我虽然要走了,但我会永远记得黄州,记得你们。以后若是有机会,我一定会回来看看。”

苏轼骑着马,渐渐远去。百姓们站在路边,望着他的背影,久久不肯离去。他们知道,苏轼不仅给黄州带来了文化,更带来了温暖和希望。而苏轼也知道,黄州这段谪居生活,将会成为他人生中最珍贵的回忆,永远留在他的心中。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