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纪录家园 > 第18部分(第1页)

第18部分(第1页)

形状或高大或低矮,随意地生长在寨子里,显得极为自然得体。倒是那些掩映在竹丛树林之中的老木屋,或显全栋房屋,或只现一个屋脊,或只露一个屋山,或只见一个屋檐,都像是用笔精心勾画出来的一般,显得格外明了,使那些有些朦胧的竹丛树林变得更富有动感和灵气。那时,我经常坐在那株生长在寨子东端岩崖上的“夫妻树”下,望着寨子出神。特别是在春天里,寨子里的槐花树开花了,粉白色的槐花与墨绿色的竹丛相互交映,那一栋栋若隐若现在树林竹丛中的老木屋,正飘起缕缕炊烟,那情那景,让人觉得仿佛就是置身于图画之中。

后来,我因为工作关系曾到过很多村寨走访,但总觉得那些地方的景色都没有者要寨子的景色迷人,总觉得还是者要寨子的风景最令我迷恋。再后来,我用相机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拍摄了很多者要寨子的全景图。尽管图片里寨子四周的山峰,寨子前面的田坝,依旧像是用墨笔轻轻勾勒而成,仍旧像水墨画一样富有诗情画意,但对寨子的整幅画面来说,却感觉不出一点布依族寨子应该具有的韵味。一是树林和竹丛少了,很多房屋都因为没有了树林和竹丛的遮掩而全部显现出来,缺少了一种若隐若现的朦胧美;二是那些造型方正、朝向各异、高矮不一的现代水泥平房,混建在那些有脊有檐、朝向相近、高矮相当的老木屋之间,使老木屋失去了原有的那种错落有致的排列美;三是现代水泥平房大多用光亮的瓷砖贴面,色彩显得亮丽鲜艳,在此衬映下,老木屋那种几乎像是用淡墨渲染而成的颜色,就不再成为画面的主色调,者要寨子的整体画面,也因此失了布依族寨子特有的那种宁静的古朴美。

我不禁想,如果者要寨子里都全部建起了现代水泥平房,那会是怎样的一种情景呢?一栋栋造型方正、朝向各异、高矮不一的水泥平房凌乱地立在寨子里,阳光一照,满眼全是白花花的一片建筑物,除了让你感觉到有些炫目,还能让你留下多少印象?特别是那些久居城市的人们,还有谁愿意到这样的寨子里参观?于是,我不禁又想,如果把老木屋的构架美、造型美、排列美、色彩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灵活地融合到现代的水泥楼房的建筑之中,那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呢?不容置疑,者要寨子将一定更能彰显新农村的富裕与繁荣景象,又保持布依族寨子独有的古朴宁静特色。

如何才能做到一点呢?我认为,寨子里要把房屋建设的要求作为村规民约的一个内容,对乡亲们的建房标准进行一个硬性的规定。比如:在房屋造型上,按现代楼房的标准建设房屋的,要在水泥平房上加一个有脊有檐的木架或砖架瓦面盖子,使房屋的造型都成为老木屋特有的“合”或“盒”字型结构;在房屋高度上,一般以两至三层为宜,不能跟周围的房屋高度悬殊太大;在房屋朝向上,要把二十栋左右房屋规划为一个片区,做到一个片区只有一个朝向,同一个片区里坚决不能出现这家朝东那家朝西;在房屋色调上,屋顶瓦面统一使用黑色瓦片,屋脊和屋檐砌成白色,房屋的建筑墙体尽量保留砌墙时的本色,不贴瓷砖,只是用白色或黑色水泥浆勾缝,如果确实需要贴瓷砖,也尽量贴那些色彩淡一些的亚光型瓷砖。如果寨子里的人家都按照这样的要求建设房屋,就能做到把布依族寨子的“古朴”特色与现代村庄的“繁荣”景象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寨子里的房屋与现代村庄建设的要求相协调,与布依族的传统民居相协调,与布依族寨子周围的环境相协调,做到既有布依族寨子的古朴宁静特色,又体现出现代村庄的的富裕与繁荣景象,做到自家居住起来觉得宽敞舒服,别人看起来也赏心悦目。

尽管者要寨子目前尚有近百栋老木屋还掩映在竹丛树林之中,与那一栋栋两层三层的水泥平房一起,在现代文明与布依族古寨特色的交融中,共同见证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但在所存的老木屋之中,能够真正见证者要寨子上百年甚至两百年发展变迁的老木屋,却只剩下两三栋了,其余的老木屋,也都只有三四十年左右,超过六七十年的也为数不多。

最老的那栋老木屋,当数村民王国合家的厨房。据说,这栋房屋大约修建于清朝道光年间,是者要寨子的王贡爷出生以后,他父亲专门为他修建的书房。而王贡爷就是道光年间出生的,即使就按道年末期计算,这栋书房至少也应该有一百五十年以上的历史。王贡爷自从开始学习识字那天起,就一直在这栋书房里读书,直到后来考取秀才当上贡爷成为地方官员,也还坚持在这栋书房里读书、撰写文稿和处理公务。可以说,从这栋老木屋里散发出来的,是一股浓浓的书香味。解放后,王贡爷家的房产被收为人民政府所有,这栋书房被政府分给了村民王亨贤居住。王亨贤是王国合的岳父。王亨贤分到这栋房屋后,一直作为主房来居住,直到后来王国合建起了新的水泥平房,才被作为厨房和堆放柴禾的房子。尽管已经居住了几十年,但王国合家一直没有对房屋进行过一点改造,只是进行一些简单的维修。所以,这栋房屋基本上还保持着原貌。

者要寨子现存的老木屋,都是“合”字型木架结构瓦面房屋。但从内部构建上,这些老木屋又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类是平底木屋,即房屋的所有柱子都立在同一水平的地面上,以堂屋所在的位置为衡量水平,房屋下面没有楼层;另一类是吊脚木屋,即房屋的柱子不是全部立在同一水平的地面上,以堂屋所在的位置为衡量水平,房屋下面还有楼层。

王贡爷家的那栋老书房,不但是者要寨子里最古老的一栋房屋,也是者要寨子里最典型的平底“合”字型木架瓦面房的代表。地基所在的位置地势平坦,房屋四周的院子也很平坦。房屋的构架是常见的“五柱六瓜”三间式木架瓦房,无论是柱子、瓜儿,还是檩子、楼扶,都是清一色的梓木树,而且比较粗壮。穿枋、椽皮、楼板和房间的板壁,都是质地很好的松木板。如果懂木工手艺的人到这里参观,一定能够从中了解到一百五十多年前的匠人们的建造技术要领,了解到一百五十多年前者要寨子的房屋建筑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可惜我没有学过木工技术,也不会做木匠活路,对这栋老木屋的工艺水平,自然就看不出一点门门道道和一个所以然来。但看过这栋老木屋以后,我还是觉得在房屋的构架上,它具有很多美学文化,能够给人很强烈的美感冲击,给人很浓郁的文化薰陶。在房屋的构架排列上,整栋房屋共有四列房架,每列房架有一根中柱、两根二柱、两根元柱。在元柱和二柱之间有一对瓜,在二柱和中柱之又有一对瓜。柱与柱、柱与瓜、瓜与瓜之间,都用穿枋来穿插联接,柱与瓜经过错落有致的组合排列后,就具有了一种非常优美的构架美。四列房架用檩子和楼扶串联起来后,就构成了一栋房屋的屋架,整个屋架造型呈“合”字型形状,框架组合美观大方,线条流畅,能够给人产生很明显的视觉审美效果。据说,这种木架结构的平底“合”字型房屋,由于柱与瓜、柱与檩、柱头与楼扶之间,瓜与瓜、瓜与檩、瓜儿与楼扶之间,都用榫头和榫槽紧紧地铆接在一起,使得整个屋架柱柱相联、列列相扣,坚实牢固,就是出现地基下陷等地质灾害,最多也只是造成部分楼扶和檩子的榫头被扭断、屋顶部分瓦片滑落到地上被摔碎等较为轻微的损失,根本不会对房屋的整体结构造成毁灭性的破坏。正是因为如此,建造这种类型的房屋的人家也就比较多一些。在者要寨子现存的老木屋当中,这种类型的房屋占八成以上。

村民王沾灼家现在居住的那栋老木屋,可称得上者要寨子里年代最为古老的第二栋房屋,也是寨子里最典型的吊脚“合”字型木架瓦面房的代表。据说,此屋建于清朝光绪末年,是王沾灼的岳父的岳父成家后建造的。王沾灼的岳父的岳父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田地承包到户以后以九十六岁高龄告终的,因为他老人家年纪大、辈份高,所以几乎满寨人家都尊称他为“老姑爷”。据说,“老姑爷”还不到二十岁就来者要寨子当上门女婿。上门不两年就建造了这栋房子。那时,应该是光绪末年或者宣统初年。如此算来,这栋老木屋也应该有一百年左右的历史了。

这栋房屋建在一个斜坡上,于是就顺着地势,把地基分为前后两级台阶,台阶之间的相差高度约为六七尺。房屋以中柱为界限,每列房架的前半列的元柱和二柱落地点在下一台阶的地基上,后半列的元柱和二柱的落地点在上一台阶的地基上,中柱则立在两级台阶相交的边缘上,只不过垫柱子的底坐却是用石头从下一台阶面上砌垒起来的。就这样,在房屋前半间的元柱与二柱吊脚落地后又形成了一层楼房。前半间楼房与后半间平底房之间,用木板铺平。木板下的地楼,用作关牲口的地方和堆放柴禾的柴草间;木板上方的房间,作为人居住的地方。

这栋老木屋的做工很精精致,院窝里的板壁是用木板装成的,留有木格窗子。大门是两扇用木板做成三节的木门,朝内开,进屋时需要用力向屋里推才能开门。大门外面还安得有两扇仅有人半腰高的耳门。耳门呈弧形,朝外开,进屋时需要手握耳门上端的扶手向外使劲拉才能开门。只有把耳门拉开了,才能推得开大门。屋内的间隔板壁,也都是用木板装成的,由于年代已久,板壁都变成了黑褐色的,看起来就更加显得古老。

类似王沾灼家所居住的这种老木屋,人们称为“吊脚楼”。“吊脚楼”的建造,不但体现了建房者因地制宜的建设思想,也拓展了房屋的楼层,使居住者有更多可利用的空间。但建造房屋地基时工程量相对要大,而且建房所需的木料也相对要多。所以,建造这种类型的房屋的人家并不多。在者要寨子里现存的老木屋当中,属于“吊脚楼”类型的不到百分之二十。

这两栋老木屋代表了者要寨子里“合”字型木架结构房屋的两种不同的内部构建形式,可以从中看出者要寨子过去建造房屋的基本思路和技能。这两栋老木屋,见证了者要寨子近两百年来的沧桑岁月。很多地基上,一栋栋木架茅草房变成了瓦面房,一栋栋木架瓦面房又变成了水泥平房。寨子里的住房条件,正在一天比一天变得更好。

曾经,者要寨子的人家建造“合”字型木架结构瓦面房屋时,有很多值得令人记忆的习俗。已经多年未曾回到故乡者要寨子里参加建房活动,不知道有多少人家建造房屋时还遵循和演绎那些古老的习俗?现在想起来,觉得者要寨子里那些建房习俗,确实很值得令人回忆。只不过,已不知道者要寨子里现在还有多少人愿意去回想那些已经渐渐被现代文化所湮没的布依族习俗!

“架马开工”是者要寨子建造房屋必须经历的第一道程序。主人把屋基打好和把建造房屋的木材准备好,就要请“老摩公”来寻找一个可以开工建房的黄道吉日。日子确定以后,就去请担任建房总设计的木匠来,在屋基的正中间摆一张八仙桌,桌上摆一口装满谷子的斗,斗上插一把尺子、三柱香、两支烛,斗前摆一只煮熟的公鸡、一块刀头和两瓶酒、两个酒杯、两双竹筷。做好这些准备,木匠师傅便点燃香烛,在酒杯里斟满酒,跪到桌前焚烧纸钱祭供鲁班先师。祭毕,木匠师傅就喊主人在屋基正堂屋里摆放两张木马,把建造房屋所需的中柱抬一根来放在木马上。把中柱放在木马上的时候,大头要放在右边的木马上,小头要放在左边的木马上,顺序不能颠倒。在木马上摆放好中柱,木匠便在右边的木马下面烧三张纸钱,口中念念有词,都是一些祝福主人家建造房屋平平安安顺顺利利之类的话。烧完纸钱,木匠就拿起斧头在中柱上轻轻地砍几下,并把砍下的那些细小的木屑捡起来用钱纸包好,接着又到左边的木马上面重复着刚才的做法。这项活动结束后,木匠把刚才捡起来用钱纸包好的木屑递给主人,让他拿去放在家神上,让家神知道已经架马开工建新房了。架马开工仪式结束后,木匠师傅就着手对建造房屋的所有柱子、瓜儿、楼扶、穿枋和檩子进行弹墨线和划凿眼、榫头、榫槽。主人也就可以请寨子里懂木工的人来帮忙,按木匠师傅所划的凿眼、榫头的墨线印痕来工作。

“排扇”是者要寨子建造木架结构房子必须经历的第二道程序。主人家请寨子里的人把柱头、瓜儿和楼扶的凿眼、榫头等凿好以后,就在木匠师傅的指挥下,把柱头和瓜儿按规定的位置顺序用穿枋联成一列列房架子。因为每列房架子都成扇形状,所以把排房架子称为“排扇”。一栋房屋一般都有四列房架,也有的人家只立中间两列,也有的人家立六列,这都得视建造房屋的人家的经济状况而定,但立四列的人家居多。“排扇”时,先用菜油把穿枋涂一涂,让穿枋变得润滑一些,以便更好地把穿枋穿进柱头和瓜儿的凿眼里。把穿枋穿进柱头和瓜儿的凿眼时,都要用木锤使劲地敲打才能牢牢地楔入凿眼之中。

“立房”是者要寨子建造木架结构房子必须经历的第三道程序。按照主人的生辰八字推算,确定立房架子的时辰。一般都规定在天亮之前必须把中间两列房架子立起来。立房的头一天晚上,寨子里的人都要到新屋基里玩。吹唢呐,划拳喝酒,蒸糯米饭吃,只等一交天际,主人家便在屋基中间日后要安家神的位置上摆一张方桌,桌上撑一把黑布伞,伞下摆一口斗,斗里装满谷子,谷上插三柱香两支烛,斗边摆一具口衔猪尾巴的猪头和两盘豆腐、两碗白菜、两匹青布、一套梳篦等物品,用以祭供鲁班母子。在此同时,寨子里帮忙的人们,就用绳索拴住房架子的柱子头和瓜儿头,用木头捆绑成一些备用的支架。一切准备就绪,只等时辰一到,大家便一齐努力,把各列房架子立起来。立房的时辰终于到了,那些年老体弱的人,便负责点燃火把照亮,年青力壮者则在房架旁站好,手握绳索,站右边的人拉左边列房架上的套绳,站左边的人拉右边房架上的套绳。木匠师傅站在摆放有供品的方桌前,点香燃烛后边作揖边烧钱纸,口中念念有词,大致意思是恳请鲁班先师保佑主人家顺顺利利平平安安地把房架子立起来。念毕辞令,木匠师傅大喊一声:“起——!”拉绳的人便跟着大声喊道:“起——,起——,起——!”帮忙的人也连忙点燃了一串串鞭炮。一时间,房架子便在人们的吆喝声中、鞭炮声中缓缓地升立起来。一些人连忙扛来预先准备好的木支架撑住正在升立起来的房架子,一些人连忙扛来串联两列房架子所用的楼扶,慢慢地楔入到柱子和瓜儿的凿眼之中,在一阵阵乒乒乓乓的木锤声中,房屋中间的两列房架子就立起来了。随后,大家又一鼓作气,先后把左右两列房架子立了起来,用楼扶把它们跟先立起来的中间两列牢牢地联接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上大梁”是者要寨子建造木架结构房子必须经历的第四道程序。“上大梁”又分为送梁、开梁、包梁、点梁、上梁、祭梁和撒梁粑七个环节。俗话说:“女婿建新房,岳父送大梁!”根据主人家确定的上大梁时辰,岳父家便要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