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船”靠近哨所时,船上的“商人”们突然暴起,手持短刀冲向哨兵。哨兵们猝不及防,噗通一声便被扑倒在地,尽数被擒。吕蒙令士卒将哨兵们绑起来,严加看管,不许他们发出一点声音。就这样,吕蒙率领大军,沿着长江逆流而上,一路拿下了关羽设置的所有江边哨所,关羽对此一无所知。
抵达荆州重镇江陵附近时,吕蒙令大军在江边隐蔽待命,自己则率领几名亲信,装扮成商人,混入江陵城中,打探消息。江陵城中的守军大多已被调往襄樊,兵力空虚,百姓们也对东吴的突袭毫无防备。吕蒙摸清了江陵城的防御部署后,立即下令大军攻城。
吕蒙率领大军对江陵城发起猛攻,城中守军兵力薄弱,又毫无防备,很快便被吴军攻破城门。吴军士卒涌入城中,吕蒙立即下令:“全军将士,不得骚扰百姓,不得擅入民宅,不得抢夺财物,违者立斩!”
吕蒙进入江陵城后,立即派人安抚关羽及荆州将领的家属,为他们提供衣食,照顾得无微不至。他还下令打开城中的粮仓,赈济百姓,百姓们见吴军纪律严明,对自己秋毫无犯,纷纷放下戒备,转而支持吴军。
关羽在襄樊得知荆州被袭的消息后,大惊失色,连忙率军回师。吕蒙早已料到关羽会回师,令朱然、潘璋率领大军在关羽回师的必经之路设伏,又令陆逊率军截断关羽逃往益州的退路。
关羽率领大军回师,一路上多次派人前往江陵,与吕蒙联系,询问城中情况。吕蒙每次都厚待关羽的使者,让他们在江陵城中四处游览,拜访关羽及其他将领的家属。使者们见家属们安然无恙,生活比往日更好,心中十分感动,回到关羽军中后,便将所见所闻告知了其他士卒。
关羽军中的士卒大多是荆州人,得知自己的家属在江陵受到善待,皆无战心,纷纷逃离军营,四散奔逃。关羽见状,心中大怒,却又无可奈何,只得率领剩余的数百名亲信,向麦城(今湖北当阳东南)逃去。
吕蒙得知关羽逃往麦城,立即令朱然、潘璋率军追击。朱然、潘璋率领大军,日夜兼程,终于在漳乡(今湖北当阳东北)追上了关羽。潘璋部将马忠率领伏兵,突然从路边杀出,将关羽及其子关平团团围住。
关羽手持青龙偃月刀,奋力拼杀,刀光闪烁,锵锵作响,斩杀了数名吴军士卒。怎奈吴军人数众多,关羽渐渐力竭,坐骑赤兔马也被乱箭射中,倒在地上。马忠趁机挺枪上前,将关羽生擒。关平见父亲被擒,欲上前营救,也被吴军士卒围住,最终力竭被擒。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十二月,关羽父子被押至江陵,吕蒙下令将其斩首,荆州从此落入东吴手中。孙权得知荆州平定的消息后,大喜过望,立即下令任命吕蒙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赐钱一亿,黄金五百斤。吕蒙推辞再三,孙权却不许,吕蒙只得接受。
袭取荆州、斩杀关羽后,吕蒙因操劳过度,加上之前的旧疾复发,突然病倒在江陵城中。起初,吕蒙只是感到身体疲倦,咳嗽不止,他以为只是小毛病,并未放在心上,仍坚持处理政务。然而,几天后,病情却急剧恶化,吕蒙开始发高烧,神志也变得模糊起来。
消息传到建业,孙权大惊,立即派宫中最好的御医前往江陵,为吕蒙诊治。御医们用尽了各种方法,吕蒙的病情却始终不见好转,反而越来越重。孙权得知后,心中焦急万分,决定亲自前往江陵探望吕蒙。
孙权抵达江陵后,立即前往吕蒙的府邸。此时的吕蒙,已卧病在床,面色蜡黄,气息奄奄,连睁开眼睛的力气都没有了。孙权走到床前,握住吕蒙的手,声音哽咽:“子明,孤来看你了。你一定要好起来,孤还需要你辅佐,江东还需要你守护啊。”
吕蒙缓缓睁开眼睛,看到孙权,眼中流下两行泪水,微弱地说道:“主公……臣……臣恐怕……不能再为您效力了……荆州已平,江东无忧……主公只需……善用贤才,必能……保江东长久……”话未说完,便又昏了过去。
孙权见吕蒙昏过去,心中更加悲痛,下令将吕蒙接入自己的行宫,安置在内殿,以便随时照看。他令御医们日夜守在吕蒙床前,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又张贴告示,在全国范围内招募名医,若能治愈吕蒙的病,赏赐千金,封官加爵。
告示贴出后,许多名医纷纷前来,有的献上祖传秘方,有的亲自为吕蒙针灸。孙权亲自监督御医们按照秘方配药,为吕蒙服用。然而,吕蒙的病情却始终没有起色,有时甚至会出现昏迷不醒的情况。
每当吕蒙病情稍有好转,能够吃下一点东西时,孙权便会十分高兴,与左右大臣谈笑风生;一旦吕蒙病情加重,孙权便会愁眉不展,夜不能寐,甚至会对着苍天祈祷,希望能保佑吕蒙平安。宫中的道士也被请来,在星辰下为吕蒙祈祷续命,然而这一切都无济于事。
吕蒙清醒时,见孙权为自己如此操劳,心中十分愧疚,对孙权道:“主公……臣本是寒门子弟……蒙主公不弃……才有今日之成就……臣无以为报……只愿主公……能完成统一天下之大业……”孙权闻言,泪如雨下,紧紧握住吕蒙的手,道:“子明,你不要再说了,安心养病,孤等着你好起来,我们一起共图大业。”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吕蒙的病情彻底恶化,陷入了深度昏迷。御医们束手无策,只得向孙权禀报:“陛下,吕将军病情已到晚期,臣等无能为力了。”孙权闻言,如遭雷击,瘫坐在椅子上,半天说不出话来。
他亲自来到吕蒙的床前,看着吕蒙毫无生气的脸庞,心中悲痛欲绝。此时,吕蒙突然睁开眼睛,似乎想说什么,却发不出声音,只是用眼神看着孙权。孙权明白吕蒙的心意,握住他的手,道:“子明,你放心去吧,你的家人,孤会好好照顾;你的功绩,孤会永远铭记。”
吕蒙眼中流下最后一滴泪水,头一歪,溘然长逝,时年四十二岁。孙权见吕蒙去世,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悲痛,趴在吕蒙的尸体上放声大哭,哭声呜咽,响彻内殿。左右大臣皆跪伏在地,不敢仰视,宫中的宫女、太监也都流下了眼泪。
吕蒙去世后,孙权按照他的遗愿,将他安葬在江陵城外的山上。吕蒙生前曾留下遗嘱,将孙权赏赐的金银财宝、锦缎丝绸尽数分给麾下的将士,自己不留下任何私产。将士们得知后,无不感动,纷纷前往吕蒙的墓前祭拜。
孙权为了纪念吕蒙,追赠他为大司马,又下令在建业为吕蒙修建祠堂,供后人祭祀。每当孙权想起吕蒙,便会前往祠堂祭拜,常常对着吕蒙的牌位叹息:“子明若在,孤何愁天下不定哉!”
西晋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吴书·吕蒙传》中,对吕蒙给予了高度评价:“吕蒙勇而有谋,断识军计,谲郝普,禽关羽,最其妙者。初虽轻果妄杀,终于克己,有国士之量,岂徒武将而已哉!”陈寿认为,吕蒙不仅勇猛善战,而且富有谋略,能够准确判断军事形势,制定正确的作战计划,袭取荆州、擒杀关羽是他军事生涯中最精彩的一笔。
陈寿还提到,吕蒙早年性格轻率,有时会轻易杀人,但后来逐渐克制自己,成长为具有国士风度的将领,不仅仅是一名单纯的武将。这一评价,准确地概括了吕蒙的一生——从一名寒门出身的勇将,通过不断学习和自我完善,成长为一名智勇双全、有度量、有见识的国之栋梁。
除了《三国志》,其他史料对吕蒙也多有赞誉。东晋史学家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时,引用了《江表传》中的记载:“吕蒙少不修书传,每陈大事,常口占为笺疏。常以部曲事为江夏太守蔡遗所白,蒙无恨意。及豫章太守顾邵卒,权问所用,蒙因荐遗,曰:‘蔡遗有忧国忘家之节,虽素与蒙不善,不宜以私怨而废公义。’权善之,遂用遗。”这段记载,体现了吕蒙不计私怨、以大局为重的品质,进一步印证了他的国士之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世对吕蒙的评价逐渐出现了分歧,形成了“功过参半”的局面。支持者认为,吕蒙袭取荆州,为东吴夺取了战略要地,使东吴全据长江之险,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是东吴的功臣。他勤学好问、严于律己的精神,也成为后世励志的典范。
反对者则认为,吕蒙袭取荆州,背弃了吴蜀联盟,斩杀关羽,导致吴蜀两国反目成仇,引发了夷陵之战。夷陵之战中,吴蜀两国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国力严重削弱,间接为曹魏统一中国创造了条件。从这个角度来看,吕蒙的行为破坏了联盟,但是加速了三国走向统一的进程。
北宋文学家苏轼在《志林》中评价吕蒙:“吕蒙擒关羽,功盖一时,然其计亦险矣。使关羽不死,蜀汉未必亡;关羽既死,蜀汉遂衰,吴亦旋灭。盖吴蜀相资,犹唇齿也,唇亡则齿寒,吕蒙岂不知之?”苏轼认为,吕蒙虽然立下了大功,但他的计策过于冒险,没有考虑到吴蜀联盟的重要性,最终导致了吴蜀两国的衰落。
南宋思想家朱熹则认为,吕蒙袭取荆州是“权谋之术”,虽然取得了一时的成功,但不符合“仁义之道”。他在《朱子语类》中说:“吕蒙之取荆州,非义也。关羽虽骄,然亦蜀汉之名将,吕蒙乘其不备而袭之,非君子所为。”
如今,千年已逝,濡须口的烽火早已熄灭,江陵城的城墙也已斑驳,唯有吕蒙的故事,仍在流传。当我们再次翻开《三国志》,读到“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的典故,读到“白衣渡江”的奇谋,读到孙权为他垂泪的场景,仍会为这位汉末吴将的传奇人生所感动,为他的励志精神所激励。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