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39章 书生都督陆逊(第1页)

第39章 书生都督陆逊(第1页)

汉祚倾颓乱世间,江东虎踞有英贤。

夷陵火燎联营灭,石亭兵摧魏旅还。

忠恳忧国身先殒,清名垂史誉长传。

今说吴臣陆伯言,一段传奇醒客眠。

列位,这一章咱们讲的是东吴“社稷之臣”陆逊陆伯言。其名虽不及刘关张、诸葛亮那般广为人知,然观其一生功业:凭夷陵一把火改写三国鼎立之格局,以毕生智谋支撑江东半壁江山数十年无虞,实为汉末乱世中不可多得的英贤。

话说东汉灵帝末年,朝政腐败,宦官外戚交替专权,民不聊生。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数十万流民揭竿而起,席卷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虽终被镇压,却彻底动摇了汉家天下的根基。此后,地方豪强拥兵自重,诸侯割据之势渐成:董卓入京废立,引得关东诸侯联兵讨伐;袁绍据河北四州,欲图天下;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逐步统一中原;刘备颠沛半生,终得益州、汉中立足;而江东之地,则经孙坚、孙策父子两代经营,至孙权时渐成气候。

孙坚早年随朱儁镇压黄巾,后讨董卓时于阳人之战大破卓军,却在攻刘表时被黄祖部将射杀;其子孙策,年方十七便继父业,率旧部渡江南下,以“小霸王”之勇,短短数年平定丹阳、吴郡、会稽、豫章、庐陵五郡,为东吴基业奠定根基。然孙策平定江东之初,对当地士族多有压制——吴郡陆氏、顾氏、朱氏、张氏等望族,或因反抗孙氏而遭打压,或因忌惮而保持距离。陆逊出身的吴郡陆氏,便是其中之一:陆逊的堂祖父陆康,曾任庐江太守,孙策攻庐江时,陆康坚守两年,城破后病逝,陆家子弟亦有多人遇害,这是陆氏与孙氏的旧怨。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其弟孙权嗣位,时年十九。孙权深知,欲守株江东,需要士族的支持——若仅靠武力压制,终难长久。于是他一改孙策时的强硬政策,广开贤路,征召江东士族子弟入仕,吴郡顾雍、张昭(虽为北方士族,却久居江东)、陆绩(陆逊族叔)等先后被启用。此时的陆逊,年方十八,虽身负家仇,却能审时度势:天下大乱,江东若想在诸侯夹缝中生存,需孙氏政权与本土士族携手;若执着于旧怨,不仅于家无益,更会让江东陷入内耗。遂在孙权征召之时,毅然投效,成为孙权麾下的一名幕僚。

初入孙权幕府,陆逊并未立即获得重用。当时孙权身边已有张昭、周瑜、鲁肃等重臣,陆逊作为年轻士族子弟,仅负责处理文书、参谋杂事,虽兢兢业业,却难有崭露头角之机。然陆逊深知,乱世之中,唯有立下军功,方能真正立足。他密切关注东吴的边境局势,很快便发现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山越之乱。

山越,乃秦汉时期百越族群的后裔,散居于江东的深山险谷之中,以农耕、渔猎为生,民风剽悍,善用弓弩。自孙策平定江东以来,山越便时常出山劫掠郡县,抢夺粮草、人口,甚至与地方豪强勾结,反抗东吴统治。东吴曾多次派兵征讨,却多是“剿而不灭”——官军一到,山越便遁入深山,官军撤退后,又再度出山作乱。

建安八年(公元203年),陆逊向孙权上书,提出“剿抚并用”的平越之策:“山越之叛,非因顽抗,实因生计无着。若仅以兵戈相加,虽能暂平,终会复叛。当遣兵征讨其首恶,安抚其部众,迁之于平原沃野,分配土地,令其耕作;同时遴选精壮编入军队,既解其生存之困,又增我军之锐,此乃长久之计。”孙权阅后,深以为然——此前东吴兵力多依赖北方流民与士族私兵,若能从山越中募兵,便可极大增强军力。遂任命陆逊为海昌屯田都尉,并兼领县事,令其前往海昌(今浙江海宁)平越。

海昌地处吴郡东部,毗邻山越聚居区,常年受山越侵扰,民生凋敝。陆逊到任后,第一步便是安抚百姓:开仓放粮,赈济因战乱流离失所的灾民;组织农民修复水利,开垦荒地,恢复农业生产。待地方稍稳,他便着手处理山越事务。当时海昌附近的山越首领潘临,拥众数千,盘踞于硖石山中,时常劫掠海昌、嘉兴一带。陆逊先遣使者前往硖石山招抚,许以“免罪、分田、免赋税三年”的条件,潘临却轻视陆逊年轻,认为其“文弱书生,不足为惧”,不仅拒绝招抚,反而率军劫掠海昌城郊,杀害官吏数人。

招抚无果,陆逊遂决定武力征讨。他深知山越虽勇猛,却缺乏纪律,且不擅阵地战。遂精选三百名精锐士卒,皆配短刀、弓弩,又招募当地熟悉山路的猎户为向导,于深夜出发,潜行至硖石山山寨之下。此时正值深秋,山中草木干燥,陆逊令士兵携带硫磺、火硝制成的火折子,待至三更,先遣十余名士兵攀上山寨西侧的悬崖,点燃预先准备好的柴草堆;同时,山下士兵擂鼓呐喊,伪作大军压境之势。

山寨中的山越人从睡梦中惊醒,见西侧火光冲天,又闻山下鼓声震耳,误以为东吴大军已将山寨包围,顿时大乱。潘临虽欲组织抵抗,却因部众溃散而无能为力。陆逊趁机率军从正门攻入山寨,斩杀叛乱首领数人,潘临见大势已去,只得率残余部众投降。此役之后,陆逊并未将山越部众视为俘虏,而是依此前承诺,将其五千余口迁至海昌平原,按户分配土地,并派遣农官教授耕作技术;同时从部众中遴选一千五百名精壮,编为“山越兵”,加以训练,成为自己麾下的核心战力。

此后数年,陆逊又相继平定了会稽、丹阳、新都三郡的山越之乱,采用“先剿首恶,后抚部众”的策略,共收服山越部众十余万口,其中编练为士兵的达两万余人。这不仅彻底解决了东吴的边境之患,更为东吴增添了大量劳动力与兵力——当时东吴总兵力不过十万,陆逊平定山越所得的两万士兵,几乎占了东吴军力的五分之一。孙权见陆逊既有谋略,又能办实事,对其愈发器重,先拜为定威校尉,令其镇守利浦(今安徽和县);后又将自己的侄女(孙策之女)许配给陆逊。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荆州局势骤然紧张,荆州,地处长江中游,北接中原,西连益州,东望江东,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赤壁之战后,荆州被曹、刘、孙三家瓜分:曹操占据南阳、襄阳,刘备占据南郡、零陵、武陵,孙权占据江夏、桂阳。后刘备以“暂借”为名,从孙权手中取得南郡,约定待夺取益州后归还,然刘备得益州后却拒不归还,吴蜀两国为此多次交涉,矛盾渐深。

当时镇守荆州的蜀汉大将关羽,为人骄傲自负,虽勇猛善战,却不善处理外交关系。建安二十四年,关羽率荆州主力北伐曹魏,于襄樊之战中水淹七军,生擒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曹操甚至一度欲迁都避其锋芒。然关羽在北伐期间,多次强行征用东吴囤积在湘关的粮草,且辱骂孙权派来的求婚使者(孙权欲为其子娶关羽之女),令吴蜀关系彻底破裂。

东吴大都督吕蒙,久有夺回荆州之志,却因关羽防守严密,一直未能找到机会。吕蒙深知,关羽勇猛,若强行进攻,必伤亡惨重;且关羽对东吴素有戒备,一旦察觉东吴有异动,定会回师防守。遂向孙权提出“诈病卸任,麻痹关羽”之计:“关羽素轻我东吴将领,若我称病卸任,荐一无名之将代之,关羽必放松戒备,调荆州兵力北上,届时我军便可趁机袭取荆州。”孙权问:“何人可代你?”吕蒙答道:“陆逊深思远虑,有勇有谋,且名声未显,关羽必不防备,此人最为合适。”

孙权采纳吕蒙之计,遂拜陆逊为偏将军、右部督,接替吕蒙镇守陆口(今湖北嘉鱼)——陆口乃东吴在荆州的前线重镇,与关羽镇守的江陵隔江相望。陆逊到任后,首要之事便是麻痹关羽。他先遣使者前往江陵,向关羽献上一封亲笔信,信中言辞极为谦恭,毫无敌意:

“前承将军北伐,水淹七军,生擒于禁,威震天下,此等功业,即使是古时的孙武、吴起亦不能及。逊虽不才,新任此职,深知将军威名,日夜不敢懈怠,唯愿能向将军请教用兵之法。今曹魏虽屡遭挫败,却仍有实力,将军不可轻敌,还望多加防备。逊与东吴上下,皆愿与将军同心协力,共抗曹魏,以安荆州。”

关羽阅信后,心中大喜——他本就轻视东吴,见陆逊言辞恭敬,甚至有“请教”之意,更认为东吴无人可用,只能派此“书生”镇守陆口,遂彻底放下戒备。此时关羽北伐虽胜,却因兵力不足,久攻襄阳不下,遂下令调遣镇守江陵、公安的兵力北上,仅留糜芳、傅士仁驻守二城。

陆逊得知关羽调兵后,立即遣使向吕蒙汇报:“关羽已撤荆州之兵,可趁机袭取。”吕蒙遂率大军从建业出发,为掩人耳目,令士兵皆穿商人服饰,乘船沿长江而上,沿途将关羽设置的江边哨所尽数收服,不使其泄露消息。待大军抵达江陵城下,糜芳、傅士仁因此前与关羽有隙(关羽曾因粮草供应迟缓责骂二人),又见东吴大军压境,遂开城投降。

关羽在襄樊前线得知荆州失守,大惊失色,急忙率军回师。然此时荆州已失,军心涣散,加之吕蒙入城后善待关羽部下的家属,严禁士兵劫掠,关羽部下得知家人平安,皆无战心,纷纷溃散。关羽被迫率残部逃往麦城(今湖北当阳),后突围时被东吴将领潘璋擒获,最终被杀。

此役,陆逊虽未亲率大军攻城,却以一封书信成功麻痹关羽,为吕蒙偷袭创造了关键条件。战后,孙权论功行赏,封陆逊为娄侯,食邑万户,并令其镇守荆州——此时的陆逊,已从一名士族将领,成长为东吴独当一面的封疆大吏。

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刘备为报关羽之仇、夺回荆州,亲率大军伐吴,夷陵之战爆发,陆逊迎来了人生的巅峰之战。

刘备称帝后,不顾诸葛亮、赵云等大臣的劝阻,以“为关羽报仇”为名,调集蜀汉精锐大军五万余人(史载“数十万”为夸张之辞,实际兵力约五万),任命冯习为大都督,张南为前部先锋,黄权为镇北将军,率大军沿长江东下,直指东吴。蜀军一路势如破竹,先后攻占巫县、秭归,抵达夷陵(今湖北宜昌),并在猇亭(今湖北宜都)设立大本营,与东吴军队对峙。

消息传到建业,孙权极为震动。此时东吴的名将周瑜、鲁肃、吕蒙已先后离世,朝中能独当一面的将领寥寥无几。孙权先遣使者前往蜀汉求和,愿归还荆州、送还关羽首级、赔偿粮草,然刘备报仇心切,拒不接受。求和无果,孙权只得任命主帅,组织抵抗。

当时朝中大臣多推荐老将韩当、周泰或宗室将领孙桓为主帅。韩当、周泰跟随孙坚、孙策征战多年,勇猛善战,然二人虽为勇将,却缺乏指挥大军团作战的谋略;孙桓虽为宗室,却年轻气盛,威望不足。此时,谋士阚泽力排众议,向孙权举荐陆逊:“陆逊虽年轻,却有平山越、夺荆州之功,其谋略远超常人。今刘备举全国之力来犯,若不用陆逊,江东危矣!臣愿以全家性命为陆逊担保,若其不能破敌,臣甘受株连。”

韩当、周泰等老将闻言,纷纷反对:“陆逊乃书生出身,虽有小功,却从未指挥过五万以上的大军。刘备乃沙场老将,征战数十年,陆逊绝非其对手!若任其为主帅,必致兵败国亡。”孙权亦有疑虑——陆逊年方三十九,若任命其为帅,恐难服众。然阚泽再三力荐,且孙权忆及吕蒙生前对陆逊的评价,遂下定决心,拜陆逊为大都督,假节钺,总领东吴全军五万余人,抵御蜀军,并下令:“诸将皆需听陆逊调遣,若有违令者,先斩后奏!”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